隋唐时期,科举制是怎样建立和完善的

急!!!!!!!!!!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隋朝开皇七年(587年).随文帝为有效地进行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充任各级吏员,破旧立新.废除选官旧制(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按<<随书·高祖纪>>记载, 随文帝开皇十八年(589年)所开为“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当时确有秀才、明经二科.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土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的意思。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但是隋朝不经常举行考试,录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固定制度。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唐太宗在位期间,提倡用人以德、学识为本.唐朝的科举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土、明法、明书、明算等. 明法、明书、明算是关于律令、文字、数学的专门科目,选择专门人才。以明经、进土二科最为重要。 进土科在隋朝仅试策论(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贞观(唐太宗年号)八年加试经史(经书、史书)。明经科着重考对儒家的经典能不能记诵,比较死板。参加进土科考试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进土科第一名的称为状员。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土.50岁考中进土的人看做“少进土”。“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人赵嘏的诗句,形象地刻画出进土登第的难度.一旦登第就名闻士林,意味着可以在仕途飞黄腾达了。唐高宗时进土科考试又加《老子》及其他“杂文”题,形成“三场考试”。第一场类似现在的填空题。第二场为口试 ,第三场为时务策。唐玄宗时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这也是唐代大诗人辈出,唐诗在诗歌领域内登峰造极的重要原因。武则天时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阳宫殿测试应举的人, 并曾命令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史称“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遐久,寝以成风”(《通典·选举》)。还破例开了武科,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武官。唐朝名将郭子仪即由武举进入仕途,后来平息了安史之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5
一、隋朝
1、隋文帝采取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2、隋炀帝正式建立科举制度,设置进士科;
二、唐朝
1、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设置进士、明经诸科选拔人才;
2、武则天创立了武举和殿试;(武则天虽然也用过糊名法,但是糊名法正式被确立为制度是在宋朝。)
第2个回答  2012-02-15
中央政制行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六部(吏、礼、兵、刑、户、工)制。地方政制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制。同时,又采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府兵在农时耕种、闲时练兵,轮番宿卫,或临时调遣。其次是废除魏晋南北朝以来维护世族豪门权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制度。
第3个回答  2012-02-23
我也几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