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牛奶事件

分析"华西"牛奶为什么倒进了下水道?

因为当地政府一味的追求量和行业规模,忽视了行业结构的合理性,没有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最终使乳业行业供过于求,产生资源浪费。

甚至有的企业亏损过多而破产。由于当时乳业行业的各种供求关系已经严重失调,企业的各种措施已无法改变亏损的现实,很多企业在达到亏损最小化时还是剩下很多鲜奶。所以出现了倒牛奶的滑稽事件。

我国倒奶事件恰是价值规律的这一负面效应作用的结果,即在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作用下,造成了牛奶生产与消费的脱节。

一方面,我国的奶类的需求不是很大,这与我国的消费者的传统习惯有关。尽管我国喝奶的人数比改革开放前多得多,但是我国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喝奶的习惯,牛奶在居民膳食中的份额仍是微乎其微。

据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人用于奶品的支出为42元,仅占食品支出的2%,有许多人与牛奶绝缘。这就使得,我国缺少一个稳定的奶品需求市场,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的国内的奶牛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能力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增长速度。

再加之,国际奶类普遍过剩,世界乳品巨头也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来转移他们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样,奶类产品的生产过剩在我国就不可避免了。

虽然“华西倒奶”事件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国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的局部供求失调。



扩展资料:


2002年3月4日,四川省最大的乳品企业四川华西乳业有限公司突然做出惊人之举,把库存的2吨鲜奶“哗哗”倒进了下水道。3月5日,《成都商报》赫然登出一条醒目新闻:华西乳业把收购不久的牛奶倒人下水道,这种情况已经连续1周。

这一事件也使人们联想起了那些接二连三的相关报道。如海南的容如收购价一降再降,1斤牛奶的价钱还不如1瓶矿泉水,最要命的是如站还拒收,求卖无门的奶农只好忍痛倒掉牛奶,有的干脆将奶牛宰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15
华西乳业倒牛奶事件发生的原因:
作为西南最大的乳品企业,四川华西乳业的市场零售价突然全线降低,卖出了近年来的最低价,甚至比可乐、中档纯净水还便宜。
  四川好又多、家乐福等超市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300毫升的华西奶售价已从春节前的2.20元骤降到目前的1.50元;每件华西奶(300毫升装)的售价也由50多元骤降到39元。
华西乳业有关负责人这样表示自己的无奈:“今天我们倒掉鲜奶,是为了不打击奶农的饲养积极性,避免其杀掉奶牛,从而保住今后的奶源,我们必须挺过这一关。”也就是说,即便公司的生产能力消化不了收购量,每天都有几十吨鲜奶不能按时处理,也必须坚持收购。
  据了解,目前成都周边的奶源产量有增无减,仁寿、新都、雅安等地的不少农民已尝试着养殖奶牛,这使得去年成都市场的鲜奶供应量比过去增长了30~40%。
  春节过后本是牛奶销售淡季,但成都周边奶源产量却有增无减,每天约有100吨鲜奶从周边区县流向成都石羊场奶站。
  奶源有了,却出现企业配套措施跟不上的麻烦。华西乳业方面引进的德国生产线全负荷运作时,日产量可达100吨;按普通运作状态,日产量也可达60吨。但是,要达到这一生产能力,公司每天的电力负荷在1260千伏,可华西乳业所处的石羊场目前属限制用电区,只能供应620千伏。
  与此同时,华西乳业放出话,眼下该做的不是减产,而是扩大生产规模,覆盖西南、西北等地区,并向华北延伸”,目前,四川企业的乳制品产量仍然远远比不上一些外地大型品牌,如华西乳业规划3年内鲜奶年产量达10万吨,可这个数量仍比光明、伊利等外地品牌现在的产量少了3~5倍。
  在华西乳业看来,既然要扩大规模,不可避免首先要保住奶源,不能让人家抢了去,于是乎,上演了一出不管自己是否消受得了,先稳住再说的戏剧.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案例评析: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偶然的到奶事件其实是与许多必然的规律是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倒奶事件不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常存在的比例失调的表现,确切讲是价值规律决定的供求关系自发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除了具有配置物质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利益分配的作用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能造成极大的社会增援浪费等缺陷,即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自组织调整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是处于无政府的状态,社会生产和生产需求经常处于局部脱节的状态,出现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问题。另一方面,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是事后的而不是事前的,从而难以避免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如果这些情况是全社会性的就是全社会性的经济危机。

我国倒奶事件恰是价值规律的这一负面效应作用的结果,即在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作用下,造成了牛奶生产与消费的脱节。一方面,我国的奶类的需求不是很大,这与我国的消费者的传统习惯有关。尽管我国喝奶的人数比改革开放前多得多,但是我国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喝奶的习惯,牛奶在居民膳食中的份额仍是微乎其微。据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人用于奶品的支出为42元,仅占食品支出的2%,有许多人与牛奶绝缘。这就使得,我国缺少一个稳定的奶品需求市场,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的国内的奶牛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能力的增长速度大于消费增长速度,再加之,国际奶类普遍过剩,世界乳品巨头也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来转移他们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样,奶类产品的生产过剩在我国就不可避免了。虽然“华西倒奶”事件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国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关,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导致的局部供求失调。

其次,这一事件对我们的启示也是很深刻的。(1)就政府角度来看,市场不是万能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基础上,宏观调控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因此,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节和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削弱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但是,显而易见,我国对奶业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国家的宏观调控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及时、准确的预测市场需求,单靠奶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是不完全,而单个企业搜集信息进行科学预测的能力有限,且成本也太高,在这方面政府应当有所作为,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二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全社会人民的需求,这与企业的直接生产目的是不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旦出现商品过剩的事情,政府在及时出面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应有效的阻止企业倒奶行为,因为这种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的过剩”,我国还有许多人由于购买能力的限制,还是没有奶喝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倒奶是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悖的。三是加强政府对市场供求的调整。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供求会远离均衡点,因为,如果今年因亏损屠杀奶牛,明年的鲜奶的供给就会减少。为此政府就要采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政策性贷款政策、产业政策等来调节企业和奶牛行业,借助政府的“看得见的手”来祢补“看不见的手”的缺陷(2)就行业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防止价值规律负面效应对行业的影响也有创新空间。这方面美国做的比较好,美国的脐橙天下闻名,但每当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丰收的果农就竟相压价,导致果贱农伤,为此,在108年前,个体果农自发组织起类似行业协会的“水果合作社”,规定统一的“新奇士”为脐橙商标。行业协会解决了“果贱农伤”的问题,现在,美国这类的协会多的很。可见,解决价值规律自发性和盲目性的负面效应所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行业协会也能有所作为的。(3)就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解决市场缺陷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华西倒奶案例中,我们发现,华西乳业明知自己的加工储藏能力不足,还要收购鲜奶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华西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公司,它为什么要做本来应由政府承担的保护奶牛农养牛的积极性的工作?这是因为在政府控股的情况下,华西不仅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且还要实现政府目标。这种政企不分的现象使华西不得不一只眼睛盯住市场,另一只眼睛盯住政府,从而不能对市场供求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映和应对措施。所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它们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也十分重要。
呵呵 学习了不少东西

参考资料:http://jpkc.hxu.edu.cn/2007/zzjjx/page/anliku/an26.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