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青铜葵花》,作者是曹文轩。这是一篇很朴实的文章,几乎没有半点的色彩渲染,但是,它足以让我们感动。
他写的是有个城市小女孩葵花跟着爸爸去乡下。爸爸喜欢向日葵。乡下很无聊,但葵花并不觉得。因为,有乡下男孩——青铜陪着她玩,爸爸则很放心的把葵花交给青铜。但有一次,爸爸因摘一朵葵花而命丧黄泉,葵花成了孤儿。青铜一家把葵花领养回家,一夜间,葵花成了青铜家中的一员。青铜是个哑巴,别人很难听懂他想干吗,但葵花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他的世界。他们面对着洪水、蝗灾、奶奶离去等灾难却十分乐观,十分天真。但十二岁那年,命运又把葵花召回了城市……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乐观。你看,青铜与葵花,在充满天灾人祸的岁月里,他们乐观的生活着,从容应对洪水、蝗灾等一切灾难,看完这本《青铜葵花》后,我感受到人的一生都是这样的,先苦后甜。快乐、幸福固然值得大家赞颂,可是痛苦、磨难更是刻骨铭心的!它同样值得我们去尊重它、接受它。当我们其乐融融的时候,回头看看过去,发现那不就是痛苦、磨难为我们搭建的通往幸福的“桥”吗?所以请大家都应该看看美好、幸福的背后是什么,它们是痛苦、磨难。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我们应当正视痛苦,尊重痛苦!欢乐固然值得赞颂,痛苦何尝不值得赞颂!她们是姐妹,她们也都是圣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2-14
苦难·风度
——读《青铜葵花》有感
这是一个乖巧懂事、善解人意的女孩——葵花。头上,然而,从葵花进入青铜家中起,她就融入了这个家庭,她就变成了奶奶的孙女,爸爸妈妈的女儿,青铜的亲妹妹。一家人为了抚养葵花,用尽心血,而青铜更是默默地却又无微不至地呵护着葵花。因为多了一张嘴,一家子的生活越发拮据了,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叫苦,他们依旧心平气和却更加努力地忙碌着,努力地改变命运。
为了给葵花照相,瑟瑟的秋风中,留下了青铜和葵花采芦花的身影,皎洁的月光下,一家人精心地编织着芦花鞋,洁白的雪地上,更有青铜穿街走巷买芦花鞋的足迹;没有灯火,夏天的月夜里,青铜驾起了小舟,驶进了芦苇荡,成千上百只夏夜的萤火虫被捉进了青铜的南瓜花,于是,大麦地里最亮最美的灯出现了,葵花终于可以亮堂地做功课了;村里来了马戏团,给孩子带来了无比的快乐,然而,台子前的人山人海铸成的一道铜墙铁壁使青铜和葵花没有办法看到马戏,于是,青铜把葵花驮到自己的肩膀上,尽管,黑暗中青铜什么都看不到,尽管,不流通的空气使青铜感到无比的气闷,尽管,青铜驮着葵花几乎站立不住,青铜都坚持着,于是,葵花拥有了一个最高兴的夜晚······
就这样,贫困的生活中,一家人依旧微笑着,依旧歌唱着,依旧自尊自强地生活着······此时此刻,所有的苦难,仿佛都成了映衬他们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的庄严背景!
我流泪了,我震撼了······
青铜和葵花几乎经历了人世间所有的可以称得上苦难的东西,然而,在这些苦难面前,他们没有惊慌失措,没有叫苦连天,而是毫不例外的都呈现出了一种诗意和淡定的姿态。
而今的我们再也不可能经历他们所经历过的苦难,然而,“累啊!”“苦啊!”“无聊啊!”······却在我们耳边时时响起。我们真的苦吗,累吗,无聊吗?不!这一切只是我们在困难和痛苦前的一种怯懦的表现,是对困难的逃避与退缩。苦难是不可避免的,每天我们都耳闻目睹着一些苦难: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利比亚连日的国内混战,高铁撞车······所有的一切,时刻都提醒着我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苦难的必然性,更不能忽视苦难对我们生命的锤炼的价值。顺境中,我们不能只追求享乐;逆境中,我们更不能失去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
正如《青铜葵花》的作者曹文轩老师所说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这也许就是对《青铜葵花》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