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是什么?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2

大学语文是大学是基础课程“语文课程”。

自1980年我国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编写的华师大版《大学语文》已累计印刷1700万册,使用的高校达千所以上。

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年8月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 。

扩展资料

上世纪90年代,不少高校开始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并减少学时。

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1-21

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课”。

自1980年中国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出版的《中国师范大学大学语文版》已印刷1700万册,使用了1000多所高校。

根据教育部全国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年8月进行的一项调查,在全国100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徐忠禹、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

扩展数据

20世纪90年代,许多高校开始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并减少课时。

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将该课程的建设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的要求。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一五期间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汉语课程”。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地方教委及所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和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航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立即采取行动,将大学语文列为中文系以外学生的必修课。

第3个回答  2021-04-06
大学语文是什么?大学语文是大学是基础课程“语文课程”。
自1980年我国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编写的华师大版《大学语文》已累计印刷1700万册,使用的高校达千所以上。
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年8月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 。
扩展资料
上世纪90年代,不少高校开始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并减少学时。
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
第4个回答  2019-03-09
传统语文教学的套路,无非小学“音、形、义”,初中“字、词、句”,高中“篇章、结构、段落、大意”,学校把大量的教学时间花在“听、说、读”上,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上,没有最终落实到写作上,大学语文教学延续高中语文教学的套路,继续搞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而不是语文实践技能——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毫不客气地说,20年来的大学语文简直就是“高七”语文,所以,许多大学生工作以后“写不了材料”(特别是专业应用文),写不好论文,看不懂专业技术工作需要的古文资料,有些善写者的能力和成就并非大学教育所得,而是“业余爱好”炼成。我在近20年的机关公文审核中最痛心疾首的就是大学生写不好应用文。毫无疑问,大学语文首先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重点是专业应用文写作。
“文以载道”,语文的功能在于表达、传达、传播、交流、沟通思想,因此,“载道”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我发现许多大学生不会写文章,写不好文章,不是识字少,读书少,关键是遇事心里没底,办事心里没谱,“幼稚不懂事”(老同志的看法),缺思想,缺见解,缺主意,缺乏综合分析、分类归纳、总结提炼的基本功,许多文科生甚至连“老八股”说套话废话的功夫都没有。原因何在?就是我们的文化教育丢掉了“文史哲不分”的好传统,这个传统的核心是“传道”与“解惑”,心中无“道”,大“惑”不解,何以落墨行文?也就是说,学生缺乏以哲学为“筋骨”,以历史为“砖石”,以文学为“泥浆”,以文字为工具“建构”文章的能力。所以,大学语文教学要增加阅读量,增加思想的厚度,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 强化思辨能力和思想的力度,把学生培养成“真理在手,无所畏惧”的“思想者”,果如此,大学生则定能文思泉涌,下笔有神,挥洒自如。
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一是写,二是讲。不得不承认,现在能够口若悬河、气冲霄汉的大学生非常少,原因何在?在十几年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听众、观众,而不是演讲者,学生缺乏演讲和辩论训练的机会,发言一离开稿件就面临“失语”。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大学语文教学要训练学生的演讲能力、辩论能力,特别要训练学生脱稿讲话能力,这种训练中包括演讲技巧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总而言之,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只有两个:一是“下笔有神”,二是“口若悬河”,让大学生像个真正获得“大学之道”者。我深信,为了两个目标,教育专家们定会拿出一整套详尽的方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