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养分平衡法中的有关参数?

如题所述

答:养分平衡法的优点是概念清楚,应用方便,便于推广。但是一定要结合当地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菜田土壤肥力特征、蔬菜需肥规律及其商品价格特点,确定必要的参数,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此外,若施用大量有机肥料时,应在计算出的施肥量中适当扣除一部分养分量,否则容易造成过量施肥而带来不良后果。
(1)目标产量
可采用平均单产法来确定,以当地前3年平均产量为基础,露地蔬菜一般再加20%左右,保护地蔬菜再加30%左右的增产率为蔬菜的目标产量。
目标产量(千克/公顷)=(1+增产率)×前3年平均产量
(2)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是指蔬菜形成每一单位(如每 1000千克)经济产量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表3-1)。

表3-1 形成1000千克商品菜所需养分总量(千克)

表3-1 形成1000千克商品菜所需养分总量(千克)(续)-1
(3)土壤供肥量
土壤供肥量可以通过测定基础产量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两种方法来估算。
一是通过基础产量估算(如“3414”处理1的产量):不施肥(空白)区蔬菜作物所吸收的养分量作为土壤供肥量。

二是通过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估算:为了使土壤测定值(相对量)更具有实用价值,应将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乘以土壤养分利用系数进行调整(表3-2),以表达土壤“真实”供肥量。

表3-2 不同肥力菜地的土壤养分利用系数

表3-2 不同肥力菜地的土壤养分利用系数(续)-1

式中的2.25是毫克/千克换算成千克/公顷的系数。因为每公顷20厘米的耕层土壤重量约为225万千克,所以将土壤养分测试值(毫克/千克)换算成每公顷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千克)的换算系数。
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系数:由于蔬菜种类较多,受施肥影响较大,需要参考现有资料和蔬菜施肥情况而定。一般土壤肥力水平较低的地块,土壤有效养分测试值很低,蔬菜土壤养分利用系数应取>1的数值,否则计算出的施肥量过大,脱离实际;反之,肥沃土壤的养分测定值很高,蔬菜土壤养分利用系数应取<1的数值,否则计算出的施肥量为负值,难以应用。
若土壤肥力较高时,可暂定为:
土壤碱解氮(N):一般蔬菜栽培为0.48,早春栽培为0.336,秋作栽培为0.576。
土壤速效磷(P2O5):一般蔬菜栽培为0.4,早春栽培为0.28,秋作栽培为0.48。
土壤速效钾(K2O):一般蔬菜栽培为0.8,早春栽培为0.56,秋作栽培为0.96。
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结果及其利用系数,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也可通过田间试验,用下列公式计算:

土壤有效养分测试值:一般在本茬蔬菜整地施肥前,采集耕层(0~20厘米)土壤样品,测定各种有效养分含量,代表可供本茬蔬菜利用的养分量。例如,测得某大棚蔬菜土壤有效氮(N)含量为90毫克/千克、有效磷(P2O5)为80毫克/千克、有效钾(K2O)为120毫克/千克,经乘以2.25换算为每公顷耕层可提供的(N)为202.5千克、P2O5为180千克、 K2O为270千克。按照常规分析方法测得有关菜园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及其丰缺状况分级的一般参考指标列于表3-3。

表3-3 菜园土壤有效养分丰缺状况的分级指标

表3-3 菜园土壤有效养分丰缺状况的分级指标(续)-1
(4)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系数)是指当季蔬菜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量占施入肥料总养分量的百分数,它也是确定蔬菜最佳施肥量的重要参数。一般通过差减法来计算。利用施肥区蔬菜吸收的养分量减去不施肥区蔬菜吸收的养分量,其差值视为肥料供应的养分量,再除以所用肥料养分量就是该肥料的利用率。

由于受蔬菜种类、肥料品质与投入量、施肥技术、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确定肥料利用率的难度很大。可查阅国内外资料,参考有关数据。一般旱田化肥利用率为:氮肥30%~50%、磷肥10%~25%、钾肥40%~60%。有机肥料利用率为:人粪尿、禽粪等的氮、磷、钾为20%~40%;猪厩肥的氮、磷、钾为15%~30%;土杂肥的氮、磷、钾为 5%~30%;豆科绿肥为20%~30%。研究表明,磷肥利用率最低,但其后效很长,氮、钾肥几乎相当。
(5)有机肥料施肥量的计算
适宜种植蔬菜商品价值高的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好达到4%~5%以上。若已达到者,则每年只需补充有机质矿化而消耗的数量。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166.2吨,而年矿化率约为2%左右,每年应补充3.33吨。例如堆肥有机质含量为15%,则每年应施堆肥2.22吨。若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则有机肥用量必须高于补充年矿化率的有机肥用量。但补充量应是循序渐进,每年依次增加为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2

答:养分平衡法的优点是概念清楚,应用方便,便于推广。但是一定要结合当地经济作物生产的实际情况、土壤的肥力特征、经济作物的需肥规律及其商品价格特点等,来确定必要的各个参数,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此外,若施用大量有机肥料时,应在计算出的施肥量中适当扣除一部分养分量,否则容易造成过量施肥而带来不良后果。

(1)目标产量

可采用平均单产法来确定,以当地前3年平均产量为基础,露地栽培的经济作物一般再加20%左右,保护地栽培的经济作物可再加30%左右作为经济作物的目标产量。

目标产量(千克/公顷)=(1+增产率)×前3年平均产量

(2)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它是指经济作物形成每一单位(如每1000千克)经济产量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可参见表3-1。由于不同品种的耐肥能力、吸收能力有差异,所以其需要的养分总量也存在差异。

表3-1形成1000千克商品经济作物所需养分总量

土壤供肥量可以通过测定基础产量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两种方法来估算。

一是通过基础产量估算(如“3414”处理1的产量):不施肥(空白)区经济作物所吸收的养分量作为土壤供肥量。

二是通过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估算:为了使土壤测定值(相对量)更具有实用价值,应将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乘以土壤养分利用系数进行调整(表3-2),以表达土壤“真实”供肥量。

表3-2不同肥力大田土壤养分利用系数

土壤供肥量(千克/公顷)=土壤养分测定值(毫克/千克)×2.25×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系数(%)

上式中的2.25是(毫克/千克)换算成(千克/公顷)的系数。因为每公顷20厘米的耕层土壤重量约为225万千克,所以将土壤养分测试值(毫克/千克)换算成每公顷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千克)时,其换算系数就是2.25。

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系数:由于经济作物种类较多,受施肥影响较大,因此要参考现有资料和经济作物施肥情况而定。一般土壤肥力水平较低的地块,土壤有效养分测试值很低时,经济作物土壤养分利用系数应取>1的数值,否则计算出的施肥量过大,脱离实际;反之,肥沃土壤的养分测定值很高,经济作物土壤养分利用系数应取<1的数值,否则计算出的施肥量为负值,难以应用。表3-2中的养分利用系数是多种经济作物的常规幅度范围,可作为基础参考。具体作物的土壤养分利用系数还随生长季节而变,这主要与土壤温度、作物的吸收利用能力等有关。如土壤肥力较高时,可暂定为:

土壤碱解氮(N):一般经济作物栽培为0.48,早春栽培为0.336,秋作栽培为0.576。

土壤有效磷(P2O5):一般经济作物栽培为0.4,早春栽培为0.28,秋作栽培为0.48。

土壤速效钾(K2O):一般经济作物栽培为0.8,早春栽培为0.56,秋作栽培为0.96。

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结果及其利用系数,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可以通过田间试验获得,计算公式:

土壤有效养分测试值:一般在本茬经济作物整地施肥前,采集耕层(0~20厘米)土壤样品,测定各种有效养分含量,代表可供本茬经济作物利用的养分量。如测得某大田经济作物土壤有效氮(N)含量为60毫克/千克,有效磷(P2O5)为40毫克/千克,速效钾(K2O)为120毫克/千克,乘以2.25换算为每公顷耕层可提供的N为135千克、P2O5为90千克、K2O为270千克。按照常规分析方法测得的有关经济作物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及其丰缺状况分级的一般参考指标列于表3-3。

表3-3大田经济作物土壤有效养分丰缺状况的分级指标(参考)

(4)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系数)是指当季经济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量占施入肥料总养分量的百分数,它也是确定经济作物最佳施肥量的重要参数,一般通过差减法来计算。利用施肥区经济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减去不施肥区经济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其差值视为肥料供应的养分量,再除以所用肥料养分含量就是该肥料的利用率。

由于受经济作物种类、肥料品质与投入量、施肥技术、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计算某种经济作物的肥料利用率的难度很大。可查阅国内外资料,参考有关数据,一般旱田化肥利用率为:氮肥30%~50%;磷肥10%~25%;钾肥40%~60%;有机肥料利用率为:人粪尿、禽粪等的氮、磷、钾为20%~40%;猪厩肥的氮、磷、钾为15%~30%;土杂肥的氮、磷、钾为5%~30%;豆科绿肥为20%~30%。研究表明,磷肥利用率最低,但其后效很长,氮、钾肥几乎相当。

(5)有机肥料施肥量的计算

适宜种植商品价值高的经济作物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好达到4%以上。若已达到者,则每年只需补充有机质矿化而消耗的数量即可。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166.2吨,而年矿化率约为2%,每年应补充3.33吨。如堆肥有机质含量为15%,则每年应施堆肥2.22吨。若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则有机肥用量必须高于补充年矿化率的量。但补充量应以循序渐进、每年依次增加为好。

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