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球

什么是地球

地球
拼音:di qiu
简介地球,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自转和公转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傅科摆试验),证明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周期为一恒星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黄赤交角)为23°27′。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白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即岁差和章动、极移和黄赤交角变化。
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 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阿拉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 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质量和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质量为5.976×l027克,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5.52克/厘米3。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78.伽(厘米/秒2),两极处为983.2伽。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重力异常同地质构造和矿床有关。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最大的可达十分之几毫伽。

构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 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通过火山喷发等作用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地球数据

轨道长半径(天文距离单位) 1.000
轨道长半径(百万公里) 149.6
公转的恒星周期(日) 365.26
公转的会合周期(日) -
轨道偏心率 0.0167
轨道倾角(度) 0.0
升交点黄经(度) 0.0
近日点黄经(度) 102.3
平均轨道速度(公里) 29.79
赤道半径(公里) 6371
地球周长(公里)40030
扁率 0.0034
质量(地球质量=1) 1.000
密度(克/立方厘米) 5.52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转周期(日) 0.9973
黄赤交角(度) 23.44
反照率 0.30
最大亮度 -
卫星(已确认的) 1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489.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24
全球生态再次提前进入红色警戒状态
发达国家过度使用地球资源是主因
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10月6日发布报告称,全球从即日起开始进入生态红色警戒状态,即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进入由过度消费引起的生态债务状态,这意味着,在今年余下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都是在增加环境的负担。 自从人类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开始透支环境以来,每年的“生态债务日”都在悄悄提前,今年的“生态债务日”就比去年提前了3天。生态透支指的是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耗用大于地球所能承担的供应能力。
过度消费耗竭资源
现有的最新数据表明,过度使用地球资源的是最富裕的国家。举例来说,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5.3个地球才能保证资源供应;如果像法国和英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3.1个地球。这一数字相对于西班牙的水平是3,德国是2.5、日本是2.4。
报告显示,西方国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基础产品,如食品和能源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尽管公众提高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但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其他地区的土地、森林、河流、海洋和矿井施加的资源消耗负荷也在增加。由于西方国家对环境资源的恣意挥霍,加速欠下生态债务,剥夺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缺乏土地、食物和洁净水源的人们满足其需求的机会。同时,也导致地球生活供应机制处于危险境地。 研究表明,高质量的生活即使在非常低的消费水平下同样容易实现,必须意识到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将破坏全世界的福祉。报告呼吁,迫切需要在发达国家、世界其他地区和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之间形成一种明智而积极的相互依存模式。
畸形贸易推波助澜
报告指出,当全球变暖变得越来越不可逆转,生态欠债越来越沉重的情况下,目前生态浪费型贸易还在占据统治地位。面对气候变暖这样的全球挑战,显而易见,如果英国的经济要想在未来是可持续的,英国就必须改变目前与他国的贸易依存模式。
去年,英国从贸易伙伴处进口了1.4万吨巧克力华夫饼干,同时出口了1.5万吨。从意大利进口并出口到意大利的糖果都是600吨。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啤酒进出口数量也基本相当。报告质疑到,为什么我们要将20吨矿泉水出口到澳大利亚,然后再从那里带回21吨矿泉水呢? 报告说,20世纪关注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的政策,使我们失去了面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机会。
贼喊捉贼转嫁污染
报告揭示,为支撑其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在许多方面对其他地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的依赖有了惊人的增长。 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因为日益严重的污染而备受西方国家攻击,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两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欧洲和美国的一小部分。其次,通过仔细观察贸易流向,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上升的很大部分应归咎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依赖。 此外,还有这样一个事实,即那些看起来外表光鲜,更富裕的国家将很多重工业干脆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主要零售商们则以全世界最便宜的生产成本优势扫荡全球,结果是人们每购买一项产品,便会有更多的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因此,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高消费水平。
相互合作确保依存
报告揭示了世界各国之间正在交织形成的更加紧密和复杂的国际经济体系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效果。为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报告建议,西方政府必须从“全胜”的经济竞争政策转向合作,这是由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要求的。 作为形成积极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最起码承诺,报告呼吁:英国政府应制定一个时间表,保证政策和资源朝向公平和人均占有全球生态资源的方向;致力于扭转英国对粮食自给程度的下降;承诺逐年消减温室气体排放,保证到2050年至少消减80%。通过采取降低需求、提高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重大措施来保证能源安全和独立。 报告认为,相互依存的世界不同文化国家的共同富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西方国家必须清醒客观地认识到,从“生态债务日”开始,西方国家必须依靠使用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才能生活。

全球生态再次提前进入红色警戒状态
发达国家过度使用地球资源是主因
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10月6日发布报告称,全球从即日起开始进入生态红色警戒状态,即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进入由过度消费引起的生态债务状态,这意味着,在今年余下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都是在增加环境的负担。 自从人类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开始透支环境以来,每年的“生态债务日”都在悄悄提前,今年的“生态债务日”就比去年提前了3天。生态透支指的是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耗用大于地球所能承担的供应能力。
过度消费耗竭资源
现有的最新数据表明,过度使用地球资源的是最富裕的国家。举例来说,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5.3个地球才能保证资源供应;如果像法国和英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3.1个地球。这一数字相对于西班牙的水平是3,德国是2.5、日本是2.4。
报告显示,西方国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基础产品,如食品和能源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尽管公众提高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但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其他地区的土地、森林、河流、海洋和矿井施加的资源消耗负荷也在增加。由于西方国家对环境资源的恣意挥霍,加速欠下生态债务,剥夺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缺乏土地、食物和洁净水源的人们满足其需求的机会。同时,也导致地球生活供应机制处于危险境地。 研究表明,高质量的生活即使在非常低的消费水平下同样容易实现,必须意识到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将破坏全世界的福祉。报告呼吁,迫切需要在发达国家、世界其他地区和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之间形成一种明智而积极的相互依存模式。
畸形贸易推波助澜
报告指出,当全球变暖变得越来越不可逆转,生态欠债越来越沉重的情况下,目前生态浪费型贸易还在占据统治地位。面对气候变暖这样的全球挑战,显而易见,如果英国的经济要想在未来是可持续的,英国就必须改变目前与他国的贸易依存模式。
去年,英国从贸易伙伴处进口了1.4万吨巧克力华夫饼干,同时出口了1.5万吨。从意大利进口并出口到意大利的糖果都是600吨。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啤酒进出口数量也基本相当。报告质疑到,为什么我们要将20吨矿泉水出口到澳大利亚,然后再从那里带回21吨矿泉水呢? 报告说,20世纪关注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的政策,使我们失去了面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机会。
贼喊捉贼转嫁污染
报告揭示,为支撑其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在许多方面对其他地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的依赖有了惊人的增长。 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因为日益严重的污染而备受西方国家攻击,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两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欧洲和美国的一小部分。其次,通过仔细观察贸易流向,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上升的很大部分应归咎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依赖。 此外,还有这样一个事实,即那些看起来外表光鲜,更富裕的国家将很多重工业干脆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主要零售商们则以全世界最便宜的生产成本优势扫荡全球,结果是人们每购买一项产品,便会有更多的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因此,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高消费水平。
相互合作确保依存
报告揭示了世界各国之间正在交织形成的更加紧密和复杂的国际经济体系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效果。为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报告建议,西方政府必须从“全胜”的经济竞争政策转向合作,这是由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要求的。 作为形成积极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最起码承诺,报告呼吁:英国政府应制定一个时间表,保证政策和资源朝向公平和人均占有全球生态资源的方向;致力于扭转英国对粮食自给程度的下降;承诺逐年消减温室气体排放,保证到2050年至少消减80%。通过采取降低需求、提高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重大措施来保证能源安全和独立。 报告认为,相互依存的世界不同文化国家的共同富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西方国家必须清醒客观地认识到,从“生态债务日”开始,西方国家必须依靠使用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才能生活。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第2个回答  2007-10-13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参考资料:internet

第3个回答  2019-01-19

十万个冷知识

第4个回答  2007-10-14
所有的星球都可一称为地球,就如同上海,北京,广州等都可以称作“城市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