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如题所述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1、关于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藤野先生》篇早已有过阐述。大致是说在仙台学医的课堂上,教室里放映的幻灯片上显示一群中国人看到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杀的同胞而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2、幻灯片事件使鲁迅强烈地感受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于是,鲁迅那是的意见变了,告别了藤野先生,走上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文学革命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04
1906年3月,鲁迅申请从仙台医科专门学校退学,得到批准,再赴东京,从事文艺运动。鲁迅为何做出弃医从文的选择,离开仙台?鲁迅不止一次做过解释,譬如《呐喊·自序》里就说,在课间放映日俄战争时中国人被砍头示众的幻灯片之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我们在分析鲁迅的生命历程与思想轨迹时,通常以此作为主要根据。
经日本学者考证,“幻灯事件”确有其事,许寿裳的回忆也证实鲁迅当年从仙台回到东京曾对他谈过与《呐喊·自序》所说相同意思的话,可见“幻灯事件”并非鲁迅后来虚构的“神话”。但像弃医从文这样重要的转折,单用一种经世致用式的解释恐怕有嫌单薄。我认为,鲁迅做出这一选择的动因是复杂的,至少还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日俄战争加重了对鲁迅敏感心灵的伤害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日本怀有十分复杂的感情:一方面,甲午战争、庚子事变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割地赔款,令人痛心,中国对日本愤恨而无奈;另一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巨大变化,令人惊诧,中国人不情愿地引以为现代化的先导与榜样。日本国民中对中国人的态度也表现出两面性:有人因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而对中国留学生表示尊重,并予以热情的关照;也有人因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屈辱地位及部分中国留学生表现欠佳,而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待中国人,甚至表现出歧视的态度。
鲁迅到仙台医专学习,得到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而且还有几位职员为他的食宿操心,更有藤野严九郎等先生的热心指教,亦不乏日本同窗的友情滋润,这多少冲淡了一点日本印象的阴影,使得鲁迅在孤寂的留学生活中颇能感受到几分宽慰,并且有了与日本学生近距离比较的机会。鲁迅觉得日本学生的“思想行为决不居我震旦青年上”,民族自尊心得到慰藉。
然而,随着日俄战争的推进,鲁迅的心境越来越感到压抑。日本战争宣传机器高效率地运转,煽动起日本民众狂热的战争热情,日本打败强大的沙俄,自信确立了在亚洲的霸主地位,达到了“脱亚入欧”的目标,滋生出盲目的民族自大情绪。每逢日军取得一次胜利,古朴的仙台小城必被喧嚣的祝捷会、提灯游行所扰攘,幽静的仙台医专势难幸免,回荡着欢呼的声浪。在此情况下,中国留学生的心灵备受伤害。日俄两国在中国土地上撕杀争利,使受蹂躏的中国蒙羞,人民遭难;日本取代沙俄在中国东北占据了支配地位,为日后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这一切怎能不让中国学子激愤满腔。1905年12月,清政府被迫承认《朴茨茅斯条约》。正是在日俄战争背景下,鲁迅位于中等的考试成绩受到日本学生的无端怀疑,事情很快就被澄清,流言不消自灭。鲁迅当时的委屈与愤慨可想而知,但他忍而未发。1905年12月东京的留学生爱国运动增强了他的抗争意志,1906年1月新开细菌学课,课上加映的幻灯片里中国人的被杀与充当麻木的看客,加之课堂上日本同学的鼓掌欢呼,让心灵备受伤害的鲁迅忍无可忍,毅然决然做出了退学的决定。鲁迅不愿意生活在日本人中间了,他回到东京,寻找志同道合的同胞,孤独的心灵始能得到更多的安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