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二战的时候天气太冷了,穿披风可以抗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国家的军人服装都很独特。例如,在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中,德国士兵总是在胸前佩戴三角形的狗牌。只有直接隶属于陆军师的军事警察才有资格佩戴。这是荣誉的象征。再举一个例子,苏联士兵总是穿着大披风,而其他国家的士兵几乎没有披风。斗篷非常广泛,会影响战斗力,这是常识。为什么苏联士兵仍然对披风情有独钟?第一个原因是气候。众所周知,苏联是一个由15个参与共和国组成的国家,其中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
这些国家属于高纬度地区。全年寒冷的冬季非常长,温度很高,可以低至负40度。感冒是苏联的一大杀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和强大的德国发动了一场激烈的爱国战争。例如在卢斯克会议期间的三场主要的国防战争和其他事件,在此期间,超过20万德军士兵由于冻伤而丧失了战斗力,另外25万匹战马因寒冷而病倒并死亡。德国士兵无法忍受苏联的寒冷天气,但是本土的苏联士兵则更具适应性,他们的斗篷可以很好地保护他们免受寒冷的侵袭。
苏联军用斗篷由上等羊毛制成,并在一侧涂有稀释的天然橡胶。即使被雨淋湿,它也可以保持四分之三的温暖。此外,苏联斗篷还具有特殊作用,可以使士兵隐身。它有不同的颜色。夏天的披风是绿色的,冬天的披风是白色的。士兵可以融入白雪中,尤其是潜伏在雪中的狙击手,这很难被敌人发现,因此,斗篷不仅是苏联。士兵的取暖工具也是一种保护工具。此外,苏联军用斗篷还具有专门设计的纽扣孔,可以用作帐篷或担架。
在那兔子都不拉shi的苏俄战场上,很多的士兵并非是死于子弹炮火,而是被活活的冻死在战壕中。
很多时候战士们冻得浑身僵硬,连枪都握不住,御敌?那得先活着吧。在苏俄那种雨雪环境下,棉衣根本没用,很容易湿透。一旦棉衣湿透,在那种苦寒的环境下,士兵只有死路一条。
二战苏联战场的主战就在东线,可以说,谁能耐得了寒,谁就更有获胜的希望,苏军的披风,就是一件很好地御寒军装。苏联东线除了寒冷外,还经常的下雨下雪,这件披风也是一件很好地遮挡雨雪的“利器”。
既能保暖,还能避水,苏军的这玩意主要制作材质是呢子材料,加上一点细细的绒毛,这是很好地保暖材料。披风的表层,涂抹了一些天然的橡胶,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水作用。
此外,行军在外,避免不了风餐露宿,想要找个遮风挡雨、安心睡觉的地方也是奢望。而苏军所穿的披风上设计了几个圆环形的孔,披风脖颈处的绳子也可以自由抽取下来,利用绳子和圆孔,随便拾取一些树枝就可以将披风固定成一个可供一人休息的帐篷。对于长期露宿在外的士兵来说,尤其是经常需要面临恶劣天气的士兵,有一个帐篷可以容身,简直算得上是福音了。
据悉,苏军的披风并非是固定的一种颜色,在不同季节,披风的颜色也不尽相同。冬季的时候,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苏军穿着白色披风,在雪地中可以完美的隐藏身形。而到了夏季,绿意盈然,苏军就会换上墨绿的披风,融入绿色的大自然,难以被敌人察觉。平时没有战事,闲暇之时,士兵会将披风折叠成一个小小的包裹,用来放一些随身物品和食物饮水等,十分方便。
这种充分为士兵考虑的“贴心设计”在后来被很多国家所沿用,特别是一些常年驻守在寒冷、风雪交加之地的士兵,都会配备这样一件披风。比方说我国的极北高寒区、部分地区的士兵,就有配备类似的装备。这些地方后勤不易到达,士兵多会选择自己携带充足物资。有了一件这样的披风,用起来十分顺心。
在一些二战时期的珍贵影像资料中,我们偶尔也能看到一些苏联红军用类似于“床单”的东西裹着受伤的战友撤退。这些“床单”,其实就是士兵们的披风。苏军的披风质量很好,平时可以当床当被子当帐篷,战场上也能做为临时担架,抬走受伤的士兵。为挽救士兵生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如果有战友不幸牺牲,也可以用披风将战友的遗体包裹起来,也不至于让战友曝尸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