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下面关于汉武帝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急啊,这是我打了好半天的,可别乱答啊

汉武帝16岁即位,年轻有为。他下诏,令各郡县推举人才,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者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汉武帝发现了一批像董仲舒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对初审地位的人,他也能破格录用。如出身平寒的主父偃,长期怀才不遇。后来,主父偃到长安直接向武帝上书。武帝很赏识他,相见恨晚,立刻任命他为官,后来一年内竟将他升官四次。又如出身于奴仆的卫青,做到了大将军的职位。

有句话说;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发挥出自身的巨大价值,现实生活中同样如此,一个人才必须需要有一位慧眼识人的领导去发现,否则,空有一身才能很可能没有用武之处。同样,一个好的上级,也应该拥有识别人才的能力,让人才为己所用,解决问题。只有慧眼识人才的领导和真正有才华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一片天地,有所成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31
当时是士大夫制,每地都是士大夫出身才有资格,考试当然要考,但是更重要的是风评,即名气,没名气即使考的好也不被录取,名气还分大臣或当地主官的举荐和在当地的名声,举荐没关系可拿不到的,没关系的人需要靠的是运气和机遇,是否能碰到有举荐权的权贵的赏识,所以古时有伯乐千里马之说。
很多有才不一定有足够的名气,有名气不一定获得举荐,这使不少有才之人被挡在作官的门外,汉武帝的做法其实是打破了部分掌权士大夫阶级的人才垄断,开辟了新路而已,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权力过度集中所采取的对策。
总结:无非是穷则变,变则通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依我的看法还是人治,皇弱则国衰,且易幸进。所以真正的治国之道还是有完善的制度为好。
第2个回答  2012-01-31
主父偃、卫青与董仲舒的被重用充分的体现出了汉武帝独特的人才观——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重用人才都成了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何汉朝在汉武帝的统治下繁盛的原因。所以,一个人懂得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与之配合,必定会有所成就。
第3个回答  2012-01-31
话说,其实卫青不是这样的吧.卫青是因为他姐姐卫子夫先被看上然后才可以得到重用的.
其实这也是体现了封建君主,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采取一切可能的行为手段.
封建时代的被重用的人,很少有不是皇帝的奴仆的,尤其是遇到了向汉武帝这样厉害的角色.
汉武帝是一个爱才的人,历来想要励精图治的君主都如此,只有招来的人有了才学,才会能够辅佐自己开创一番大事业.
第4个回答  2012-01-31
你需要什么感想,是像上面那样立志的思路考虑,还是以历史的角度考虑,还是怎么着都成。追问

从历史的角度,这是个历史题啊

追答

汉武帝并不是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材料本身就有问题。在窦太后死后,汉武帝开始尊儒。在这个思想前提下,当时最有名的大儒之一董仲舒被任用就不奇怪了,何况董仲舒的官当的很小。而主父偃历史上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推恩令”,虽然名声不甚好,但也是比较有名的儒生,被任用也在情理之中。而主父偃最大的官就是齐相,也谈不到多重用。主父偃还因此丢了性命。卫青是奴仆,那你得看是谁家的奴仆。他是长公主家的奴仆,姐姐卫子夫还是长公主家的歌姬。长公主没什么爱好,就喜欢给汉武帝推荐美女,卫子夫得宠那也就是早晚的事情。汉朝的时候,尤其是景帝、武帝两朝,长公主虽然看似没什么实权,但是说话还是相当管用的。
你要是答题的话,可以写汉武帝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重视人才。还可以从尊儒的角度去写。自己组织一些语言就可以。实在不行,我违心的帮你编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