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上“意识”的定义

如题所述

一、意识的起源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从物质的基本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形成人类意识。
2. 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语言的产生是意识形成的关键一步,劳动丰富了意识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二、意识的本质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基于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调工作的神经活动。
2.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指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意识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三、哲学史上的意识观
1. 人类早期阶段已经注意到意识现象的存在,但当时并不了解意识的本质,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肉体的灵魂的活动。
2. 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的论证,更加巩固了这种观念,认为意识起源于灵魂,理智、意志、情感等意识现象是灵魂的属性。
3. 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把意识包括在灵魂的概念里,但他们试图唯物主义地解释灵魂,认为灵魂也是物质的。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总结了哲学史上的各种意识观,总结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本质、社会性和能动性问题。
2. 意识的起源:人的意识不管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而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意识是物质自身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3.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外部客观存在对象的主观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但这种反映不是客观对象直接进入人脑,只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观念映象,因而其形式是主观的。
4. 意识的社会性:人的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具有观念地反映外部客观现实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整个人类实践活动,首先是劳动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遗传”下来的。
5. 意识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强调意识由物质所派生、为物质所决定的同时,又肯定意识的能动性,肯定意识对物质世界有巨大的反作用。
五、意识的结构
1. 根据意识的主体的不同,可以把人类意识区分为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
2. 根据意识对象的不同,可以把人类意识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3. 根据意识的高低层次(自觉程度)的不同,又可以把意识区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
4. 此外,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把意识区分为理性意识与非理性意识、形象意识与抽象意识、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及未来意识等等。
六、意识的能动作用
1.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2.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能动创造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以及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
3.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前提、途径和条件,包括深入认识和遵从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借助于实践来实现,以及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工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