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论述《呐喊》《彷徨》的现代性特征

如题所述

如果我们可以消除对鲁迅的神圣化或者有意贬低,那么无疑,鲁迅依然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鲜活、引人注目且充满争议的作家之一。甚至可以预见,他在21世纪仍将发挥其独特且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鲁迅研究的繁荣,资料浩如烟海,形成了独特的"鲁学",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鲁迅的非凡魅力和影响力。然而,作为现代小说奠基人的鲁迅,的小说集仅有三卷:《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共33篇。引人深思的是,鲁迅如何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两次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以及他对"现代性"的独特理解和接纳?
叙事方式的变革是小说发展的核心。如人所说,小说的关键变革在于叙事方式,而非意识主体、情节类型或题材。 "叙事模式"是一个含义丰富、多变的概念,在本文中,它指的是从叙述者构建、叙事策略等方面提炼出的不同范式。叙事方式是一组创造故事中介者形象,即叙述者的手段和语言方法。
在我看来,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次是融入"文学革命"的大潮,鲁迅以晚清小说界革命之势,推动中国小说叙事从传统逐步走向现代,主要体现在《呐喊》、《彷徨》中;另一次则是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实现了小说叙事的更新,创造了新的小说类型,尽管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叙事创新和文体学野心。
相较于第一次变革的研究,第二次变革的研究相对较少。尽管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但真正能将其置于鲁迅小说内部发展规律的平台上剖析,并指出其转折与创新意义的研究极为罕见。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二次变革,并运用巴赫金的小说性理论进行探究。论述主要分为三部分:1"小说性"理论与适用性;2鲁迅的力量,主要考察他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角色;3狂欢:意图与实践之间,主要探讨《故事新编》的重要角色和地位。
《呐喊》、《彷徨》的叙事更新。早在1923年,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鲁迅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中的十多篇小说几乎篇篇都有新形式。夏志清也认为,短篇小说一开始就非常成功,给这一类型文学打下基础的是鲁迅,《狂人日记》纯熟地运用了西方小说的技巧,与中国传统的说故事方法截然不同,因此可以称为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始祖。
王瑶先生也强调了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扩大了新文学的阵地,同时由于这些小说内容的深刻、表现的新颖,为新文学奠定了基础。
鲁迅作为现代中国小说鼻祖的地位是得到公认的,他在小说叙事模式的转换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关键在于:他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
在巴赫金那里,"小说性"与转型期紧密相连,现代中国小说的诞生本身就蕴含了小说性的内在特征:杂语性、兼容并蓄等。清末民初转型期的新小说自然也不例外,传统诗文形式如笑话、轶闻、答问、游记、书信、日记、叙事诗、见闻录等对小说叙事模式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恰恰是因为这一特质,小说也被置于历史潮流的浪头,备受瞩目。
王一川指出,中国人的新型现代性体验是与新的生活语汇如全球化世界概念、来自西方的科技话语和现代器物名称等交融在一起的,小说由于能以散文体方式叙事、抒情和议论,还可以把诗体等其他文类兼容于自身之中,因此得以成为容纳现代生活新语汇的合适形式。因此,小说在表现新型现代性体验方面交上了好运,成为现代文学的主导或中心性文类。
鲁迅的《呐喊》《彷徨》同样体现出其丰富的现代性,甚至是先锋性。除了延续旧有的体式-情节小说以外,他还开拓出"以写实性生活片断为结构主体的片断小说"、"以刻画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命运线索为结构主体的心理小说"和"以特定的氛围渲染和情感、意蕴表达为结构主体的意绪小说"等等。
"小说性"颠覆和解构的一面在鲁迅的《呐喊》《彷徨》中有非常明显的表现,比如《狂人日记》。无论是反思国民性、痛陈封建礼义说教的罪恶都具有摧枯拉朽之势,或意义深远,令人省察。刘禾指出,《狂人日记》着重于中国历史的象征性病理诊断--暗含着西方规范的参照--它大大超出了任何个体心灵的字面解释,这无疑从内容上指出了其富含现代性的一面。王润华也在他的论文中缕述了果戈理《疯人日记》、迦尔逊《红花》和尼采《察拉斯忒拉的序言》等对《狂人日记》的叙事、内容、意义等的宏观的细微影响。
但需要明了的是,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理解为反思和批判自我的态度和趋势,这当然也是后现代性得以发展的理由和空间之一。从此角度讲,鲁迅小说的现代性中也包含了另外一种独特的声音与反抗姿态,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鲁迅式的现代性"。显然,它包含了诸多复杂的指向和源泉: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熟谙和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的独到品位及引领式论述,使他超越了许多时人对西方现代性的毫无保留拥抱的幼稚,反而多了几分少见的本土式的冷静与成熟。
李欧梵在他著名的《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探寻鲁迅的现代性的手法就是通过寻根传统却避开西方来展开。
鲁迅通过译介和阅读外国小说以及留学日本的体验有使他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坚持"拿来主义"的博大胸怀。同时,"也正是文学传统中的核心层次的那些要素,才决定着新文学在发愤精神、史传意识、抒情风貌、意境美感、白话文体等诸多方面同中国古代文学发生着深刻的历史联系,呈现了文学历史连续性的许多有声有色、诱人追寻的生动具体的形态。"
如果通读鲁迅这两部小说,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的小说主题的现代性表达似乎背离了现代性的原初语境,而更多呈现出对乡土中国的深沉又细密的关怀与缠绕,如《阿Q正传》、《故乡》、《祝福》、《孔乙己》等莫不如此。"毫无疑问,鲁迅的作品被看成是中国现代性意义最典型的表达……也许更重要的在于,鲁迅表达了一种乡土中国的记忆,这些记忆从中国现代性变革的历史空档浮现出来,它们表现了与现代性方向完全不同的存在。鲁迅在这里寄寓的不只是批判性,而是一种远为复杂的关于乡土中国的命运--那些始终在历史进步和历史变革之外的人群的命运。" 如果非要给这种逸出与背离以现代性的名义的话,那它应该是"鲁迅式的现代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