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宋明点茶道

如题所述

中国茶道中的宋明点茶道,起源于唐末,至北宋时期逐渐兴盛。北宋著名文人蔡襄的《茶录》不仅是书法杰作,更是点茶艺术的重要基础,其中详细描述了选茶、制茶、煮茶和茶具的使用。《茶录》中提到的茶艺环节包括研茶、候汤等,对于茶的品质和水的要求都有独到见解。

到了十二世纪初,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进一步丰富了茶道理论,强调了地产、水选、制茶工艺等,并对茶艺中的点茶进行了细致阐述。他认为水以清轻甘活为佳,主张使用山泉或井水,而非江河水。点茶道的技艺在赵佶看来,关键在于掌握合适的水温,他提出水烧至鱼目蟹眼连绎进跃的度数。

点茶道的实践步骤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和习茶五个环节。备器时,需要使用茶炉、汤瓶等十二件主要茶具,如茶碾、茶罗、茶盏等。选水方面,宋人重视水质的清澈和甘甜,认为取自山泉的水最为理想。取火和候汤则是技艺的关键,蔡襄和赵佶对此各有独特见解。

习茶过程中,藏茶、洗茶、炙茶等步骤之后,进入点茶环节,即调膏和击拂,最后是品茶。苏轼等众多文人墨客也对点茶艺术有所贡献,如苏轼的《叶嘉传》中便融入了点茶法的元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