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和老子是一家的吗??

如题所述

  老子与孙子、伍子胥是春秋末年同时代人物。
  老子曾任周柱下史,孔子曾多次访问过他,典籍中有记载。老子有《老子》或称《道德经》五千言传世;孙武子留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世。近年出土的《孙子兵法》竹书和《老子》竹书已经证实了:老子、孙子确有其人,确有其书,确是同时代人。已经用不着争论了。可惜《伍子胥》的书已经不传了。
  《孙子》是诸子百家中的兵家,可巧的也有一些学者认《老子》是一部兵书。我们以为,老子是道家,其著作中也确有许多军事理论。《孙子》则是倾向于道家的兵家著作,其思想与老子道家有传承关系。
  据我的估算,老子长范蠡45岁,(见《老子与范蠡》,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而老子较孙子长36岁左右。
  我们不妨去读读《老子》和《孙子》这二本书,看看他们的思想关系。

  《孙子兵法•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对“兵”的认识,是很谨慎的。老子有言: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老子•31章》)
  《孙子》:“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老子•25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孙子•形篇》有:“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
  《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
  《孙子》与《老子》在“道”、“天”、“地”、“人”的关系上,也即其思想体系上,是一致的。《孙子》从头至尾,遵从了《老子》的“道论”。

  道家崇尚水,郭店楚墓竹简中有“大一生水”;
  《老子•八章》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孙子》对水也多次地加以运用。
  《孙子•虚实篇》中说:“夫兵形象水,水之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还有:“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豀者形也。”(《形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篇》)“欲战者无附水而迎客。”“无逆水流。”(《行军篇》)等等。
  道家对水的认知是形上意义的,《孙子》有些地方的描述也有形上意义,但更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水。他们一致处仍是崇尚自然界的水。

  《老子》33章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孙子》发挥为:“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地形篇》)“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
  《老子》57章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孙子》显然也用了老子的观点。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篇》)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60章)《孙子》在《势篇》中也提出:“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通读《老子》与《孙子》,不仅思想上,包括语句与用词上,两书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兹不列举了。

  在《老子》十二章中有三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三句话,孙子,伍子胥都有过运用:
  《孙子•势篇》说:“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我们今天已经读不到伍子胥的著作了,伍子胥是有著作的。《汉书•艺文志》载:“《伍子胥》八篇”。《艺文志》将它归为杂家。但是我们今天可以从其他书籍中读到有关伍子胥的的言论。

  伍子胥也引用过老子的言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越国贡西施、郑旦给吴王夫差,伍子胥进谏说:
  “不可,王勿受也。臣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
  在《越绝书》上也有记载:“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吴王。”“吴王大悦,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越绝•内经九术》)
  《吴越春秋》与《越绝书》的引用略有不同。《吴越春秋》所引的与老子原话一致,而《越绝书》上伍子胥的话与《老子》略有差异。但是,这二本书都指出是伍子胥所听说的,“臣闻”这二个字却是一样。年岁与孔子差不多的伍子胥虽未明确所说“臣闻于老子”,但我们却不用怀疑,伍子胥是听老子说的。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伍子胥见过老子,才会听到老子的话。根据史料,我肯定,伍子胥与孙子是在公元前511年,那年伍子胥与孙子带着吴国军队去城父时,路过老子故里而拜会了老子的。所以他对吴王引用老子的话时用“臣闻”,即“我听老子说过。”
  我对伍子胥的“臣闻”做了这样一个结论:闻于何人:老子;闻于何地:城父或苦县;闻于何时:公元前511年;同时有何人:孙武。
  这一年,老子60岁,已退休返乡,伍子胥35岁,孙子才24岁。此年范蠡正在老子处求学,才不过是个14岁的少年。关于范蠡,详见我的《老子与范蠡》一书。
  《孙子兵法》一书是孙武22岁就写就的一部兵书,伍子胥带孙武晋见吴王,已将此书奉献给了吴王,吴王一见大为欢喜。
  孙武是齐国人,到吴国经伍子胥介绍而入仕于吴。《孙子》是一部兵法奇书,这位年青人受教于何人,已不可考。但是,从我上面所摘引的部分《老子》、《孙子》的引文对照,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大胆一点向前思考一下:孙子从齐国到吴国进献兵书之前,是不是也去拜访过老子,受到过老子的指点呢?
  《孙子兵法》是一部很成熟的著作,20多岁的孙武我们不排除他能写出这本书,也不排除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不是当初的本子。但是,当初的本子也确是得到伍子胥和吴王称赞的。因此,我们更不应排除这其中有高人的指点。这“高人”,除了老子还会是谁呢?
  有人会说,是不是孙子读过老子的书。因此受到了老子的影响。这是当代人的想法,今天某人出了一本书,明天就会传到全中国,全世界。古时候思想文化的传布是需要时间差的。老子思想对稷下学派,对庄子的影响,这大概是由《老子》来传布的。但同时代的人,这种传布也只有依靠老子本人了。因此,除了他们自己曾经会见过老子以外,我以为是不能有别的解释的。
  因为,此时老子已退休回乡,居于沛地,从齐国到吴,经沛地是顺道。且此前孔子也曾千里迢迢地到周去拜访老子呢!孙子顺道拜访老子又有何不可能呢?!因此,孙子曾师从于老子,或至少是受过老子的指点,这是极其可能的。后来,孙子与伍子胥在去城父的路上,他们又去拜访了老子。这些都在历史文献上留下了蛛丝马迹。我们不要忽视了。
  关于孙子,有人怀疑历史上没有这个人。怀疑主要是因孙武这个人打到楚国郢都以后就没有声音了。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时孙子已经看出吴王是不能再与之共事的人了。于是他功成身退,以避其祸。隐居于姑苏城外著书立说。果不出其所料,伍子胥几年后惨死于吴王之手。
  关于“功成身退”,《老子》中反复地提到。老子本人是这个理论的提出者也是实践者,他自56岁退休回乡后,再也不出山。孙子是受了他的思想的影响,在战楚中取得了很大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功成身退。
  范蠡是老子的学生,是更不用说了,是实践老子“功成身退”思想的最完美的典范。
  过去,研究春秋战国历史,有释古派,疑古派,我是想根据有关史料补充古史。由于古代文献丢失的太多了,是不是可以从现存的古史资料和当代田野考古资料中,寻找种种证据,是否也可以补写中国古代的这一段历史呢?为中华五千年历史增添一点色彩呢?本人为此努力多年,也算是留下一点供后人研究的资料吧!
  我在安徽蒙城看到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们,将地下发掘出来的零碎的古陶片补缀成一个个完整的精美的陶器,为之动情。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历史的材料和考古发掘的的新成果,将老子、庄子等等这些古代历史文化名人“补缀”得更完整一些,更清晰一些呢?不知当今会有同气相求者乎?!
  这是与当代的“戏说派”是泾渭分明的。

  然!
  ----通津履泰。

  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历史的材料和考古发掘的的新成果,将老子、庄子等等这些古代历史文化名人“补缀”得更完整一些,更清晰一些呢?不知当今会有同气相求者乎?!
  这是与当代的“戏说派”是泾渭分明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27
常言道“楚材晋用”,但实际上春秋时的晋楚两国是当时最大的一对敌对势力,是“冷战”的核心力量。楚国有个人因私仇而愤恨自己的祖国楚国,进而出走晋国,建议晋王扶植吴国,用来钳制和削弱楚国后方。这一策略果真凑效,楚国大受其疲。于是楚国人采取反制措施,以扶植越国来对抗吴国。

——由上我们可知,当时的楚国与吴国是敌对的,至少没那么友好。

而众所周知,李耳是楚国人,倪然、范蠡都是老子的学生且后又到越国做过营谋,孙武、伍子胥都在吴国供职;孙武是齐国人,李耳有个后代在齐国供职。——上述人物关系网中,能够使李耳与孙武“似曾相识”的必要条件是明显存在的,每种猜测都有充分的合理之处。但我们还是要遵循“实证为上”的。
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现做如下推理提示。范蠡的富可敌国与孙武的威震一方,使这两个在空间上具有相遇优势的人物的相遇成为必然,或许只是互遣代理的间接接触,但两人的交往是孙武与李耳会晤的前提条件。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是“楚与吴的对立”现实,这是公职在身的孙武与李耳交往的制约条件;且孙武属于地方政府人员,而李耳是周室人员,都是为公职所限,当官不自由啊!

——仅作以上分析,最后:个人认为这是个很无趣的话题,不过若能实事求是地研究出个所以然来,那真的是意义非凡了。
第2个回答  2011-12-27
两人都是春秋末期的人,老子应该比孙子年长不少,不是一家人。
老子,姓李名耳。曾在东周为官。著有《道德经》一书(又称《老子》)。他是道家的创始人,后人在他的学说基础上演绎出道教,老子本人被成为太上老君。
孙子,姓孙名武。在齐国人,后来在吴国为将。著有《孙子兵法》一书。他是兵家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第3个回答  2011-12-26
如果你是指历史人物的话,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孙武和李耳。
如果你是指称谓的话,那么孙子是儿子的儿子,老子则是“父亲”。
第4个回答  2013-04-11
一家的呀!他们都是杰出的哲学家!为世界所推崇!大智慧无穷无尽,在时空上也是无边界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