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苏轼的一生用他哪句诗词做题目比较好

或者另外用哪句 自己写的也可以

我觉得用: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最好
出自:

定 风 波(苏 轼)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鉴赏: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9
我觉得是:天涯何处无芳草

首先“天涯何处无芳草”确实出自东坡先生的手,估计具体出自哪首楼主比我清楚,再来下面我具体说说理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浑然,大气,确实是豪放派的代表佳句,但这只体现了苏轼诗词中豪放风格的成就,然而他依然有江城子这类悼亡词中的佳作,此种世间深情,儿女情长却无法体现,况且苏轼的人生,他的仕途遭遇,多次被贬甚至贬到边境,这样的人生经历,真能用荡气回肠或是豪迈来概括吗?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够有新意,也够有韵味,但要用在陶渊明他老人家身上会更贴切。苏轼本身是乐观的,但与淡定,出世这些词还是有点距离的,他太不敢不顾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坚持着自己的思想,所以导致两任上司谁上台都要贬他,两头都不讨好。他在密州、黄州等地方,兢兢业业的为民干实事,治蝗灾等等,被贬后也依然多次上柬,可见他的心从未曾离开过朝廷,离开过百姓。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是此生不能够施展抱负后的无奈感慨。

好了,终于说道“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了,楼主是说“苏轼的一生”,“一生”里包含他作为男人,诗人,官员,父亲等等身份的遭遇,还包括着他情感和生活两方面的经历变迁。苏轼亡妻死后 ,人家是伤心得要命,可贬到密州也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个女人(名字忘了,应该叫什么红,一件是个妓女)不禁文采了得,而且在众人中对苏大爷相知最深,颇得苏爷喜爱,在感情经历上也就应了“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在仕途上一贬再贬却是他在文学尤其是诗词上成熟起来,渐渐向集大成发展,君不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十年生死两茫茫”……写于密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于黄州。可以说是被贬的经历,受挫的仕途造就了苏轼。如果苏轼当上了丞相的左右手,或是深受器重,那么中国文坛将少了一个耀眼的星。“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虽然对仕途还很无奈,但他还是寻到了诗词中的芳草,并使很多后人都寻到了属于他们的诗词的芳草和伴侣的芳草。

哎,困了,懒得瞎掰了,那个您当个乐子看看吧,但愿能博君一笑!
第2个回答  2007-09-21
实际上体会苏轼的心态,他自己的诗才表露了真正的想法:

旧时风俗,婴儿出生后三天或一月洗身并宴请亲友,称“洗儿”。
东坡晚年曾作《洗儿》是一首: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古人曾说“聪明不可用尽。”——苏恰恰犯此大忌。
这是自嘲,也是苏的人生经验。

但是如果让我们后人来评价,可能就是另外一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古代文学史上,苏轼就如同天空皎皎明月,即使我们把酒问天,天也不会再给我们一个这样伟大的词人了!
第3个回答  2007-09-1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第4个回答  2007-09-19
三十功名尘与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