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弘扬爱国传统 履行公民义务 的论文 大概两千字

如题所述

  学生军事训练的地位作用

  1.军事训练是学生必须履行的兵役义务。根据兵役法的规定,高等学院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配备军事教员,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对大学生进行军训技能训练,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开展军事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培养优良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意识,练就艰苦奋斗作风和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战斗精神,使其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2.学生军事训练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举措。学生通过军事训练,增强国防意识,掌握一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提高依法履行兵役义务的自觉性,有利于长势快速实施兵员动员。通过学生军事训练,可以为国家储备大量的军事后备人才,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奠定建设的基础。

  3.学生军事训练是粗精血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军事训练,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增强体魄,而且还可以培养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扎实奋斗的拼搏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造就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优秀人才。

  国防教育的目的

  1.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观念是公民从四国防活动的思想基础。公民只有具备一定的国防观念,才可能积极学习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主动履行国防义务。正确认识到一个国家要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足够的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有实际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国防实力和战争潜力于一体的力量,不能把“国富”看成“国强”,“国父”和“国强”必须同步行进。大力开展各种国防教育宣传活动,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国防政策、国防教育的现状、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其紧迫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国防教育中去。

  2.掌握国防知识。国防知识是公民应当了解和掌握的有关国防的基本常识和理论。国防知识的主要内容有国防基础理论、军事知识、国防历史、国防形式、国防法制等。在国防教育中,还应积极通过国防体育、军事训练、战略演习等方法,使公民掌握必要的军事技能,并在这些实践性的教育环节中进一步巩固所学国防知识。

  3.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郭刚教育的核心内容。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祖国无限的爱,才能对侵略者刻骨的恨,才能为建设祖国积极献身,才能为保卫祖国流血牺牲。爱国主义表现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科学文化、悠久历史、优良传统的热爱,对祖国、对人民的总称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弘扬爱国主义要突出体现强烈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我们承担着建设未来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比前辈具有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更高尚的品德,更刻苦的奋斗精神和更文明的行为习惯。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大学主生就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家乡,关心祖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对国家和人民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他们为我国国防建设而努力奋斗、刻苦拼搏。

  4 .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为了确保国防义务的履行,国防教育必须使广大公民深刻理解国防利益的特殊性。自觉形成“为国防尽义务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

  我是罗刚,你是鸽子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7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全国人民的精神层次。同时,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激荡,一些人失去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出现了精神追求的迷茫。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文化,必须挖掘、提炼、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中的有益思想价值,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等。笔者以为,在改革开放深入 进行的今天,首先必须大力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中华民族是最早达到辨证思维水平的民族之一。运用辨证思维,中华先祖开始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   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传统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据考证,公元前711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无衣》一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这首诗慷慨激昂,充满了同仇敌忾的气氛,当属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到了《左传》,类似的记载就更多了。例如,“曹刿论战”记载曹刿不顾乡人劝阻,主动去向鲁庄公献策,最终打败来犯的齐国军队;“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烛之武认识到郑亡于己不利而出城说服秦伯退兵,使郑国转危为安。特别是对“玄高智退秦师”的记载,更是凸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题。玄高本是郑国的一位行商。公元前627年,玄高经商途中巧遇前去偷袭郑国的秦军,便一面派人回国报警,一面伪装郑国国君特使,用自己的十二头肥牛和四张熟牛皮作为礼物犒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有准备而返回,郑国于是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而当郑国国君要奖赏玄高时,他却婉言谢绝:“作为商人,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受赏,岂不是把我当外人了吗?”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我国知识分子群体秉承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传统的倡导者和带头人。其中,屈原、司马迁、班固、陈子昂、杜甫、范仲淹、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于谦、顾宪成、顾炎武、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而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则已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爱国格言。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据考,其思想内容由顾炎武概括,其语言形式由梁启超定格。   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传统的激励之下,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爱国将领,其杰出代表有廉颇、霍去病、祖逖、哥舒翰、张巡、杨家将、岳飞、戚继光、郑成功、袁崇焕、丁汝昌、邓世昌等。其中,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祖逖为报效国家而“闻鸡起舞”的精神,岳飞“精忠报国”的操守,更是感动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后人。   近现代中国,长夜难明,群魔乱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因此得到空前的发扬光大。民间组织义和团、红灯照以及三元里人民自发抗击入侵列强的壮举,令西方人士惊叹衰老的中国竟蕴藏着“无穷的勃勃生机”;秋瑾烈士抛家别子投身革命,临就义还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千古名句;民主革命家陈天华从日本万里寄血书呼吁同胞“救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生命不熄,奋斗不止,只是为了振兴中华、造福人民;在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中,1800多万中华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推倒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更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失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和忠诚 战士。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像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保证了中华民族的存续和中华文明的延伸,是中华儿女永远不可丢弃的传家法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