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宁的名人

如题所述

宁戚:卫国人,春秋时齐国大夫。他怀才不遇,隐于商贾,宿齐东门外。桓公外出他正在喂牛,叩角而歌。桓公闻而异之,谋于管仲。管仲根据他的擅长,向桓公推荐,遂任为大田(农官),后拜为大夫。宁成:南阳穰(今河南邓州)人,西汉酷吏。贪暴残酷,武帝时任内史,后畏罪解脱归家。再起为关都尉。人说:“宁成治,如狼牧羊。”宁纯:钦州钦江(今属广西)人,唐代官吏。世为俚帅。父为宁宣,隋时为合浦太守。唐高祖武德中归唐。父亡后,以纯为越州刺史。善抚众,能以诗书教其宗人,民俗向化,徙刺合州。宁赓: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唐代官吏。僖宗广明中黄巢起兵,赓与弟宁衮统乡兵拒之,守饶、歙二州。官至御史大夫。宁涛: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宋代画家。善画,师范宽,多作关右风景,以精雅称。宁智:绛州曲沃(今属山西)人,北宋学者。举乡贡进士。通《五经》,教授晋绛。其德性学问,为时所重。宁时凤:饶州浮梁(今属江西)人,南宋官吏。进士出身,官蕲春主簿。金兵至,众皆惊惧,独时凤慷慨陈词,卒死于难。宁玉: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元代将领。膂力绝人,从世祖渡江有功,授百夫。后攻襄樊、灭南宋,累官浙西道都元帅兼沿海上万户。宁正:凤阳府寿州(今属安徽)人,明初将领。沉着有胆略,随朱元璋征讨四方,并屯田数万顷,兵农饶足,积功至四川都指挥使,后守云南。宁钦:湖广衡阳(今属湖南)人,明代官吏。正德时为御史,谏武宗南巡。又奏革吉王府渔税,定递马之制,减带征之数。宁完我:辽宁辽阳人,清初大臣。天命间归降后金,后隶汉军正红旗。皇太极授为参将。后抚明朝百姓,主张仿明制,访六部、言官,又献灭明之策,皆被采纳。顺治时起为大学士、《明史》总裁官等。宁调元:湖南醴陵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诗人。留日期间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任广东三佛铁路总办。后因参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所杀。有《太一遗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4
宁 俞:卫国大夫,就是大名鼎鼎的卫武子,贤明忠勤,于卫文公有道之时,无事可见,当卫成公无道之日,却不避艰险,被孔夫子极口赞美为“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 戚:春秋初期卫国人,修德不用而商贾,宿于齐国的东门之外。有一天,率先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夜出,听到他饭牛扣牛角而歌,从歌词中,知道他的贤德,就命管仲迎拜为齐国的上卿,表现得果然高明,后来还进一步继管仲为齐相,千古垂名。
宁 越:战国时中牟人。他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30年,就不用再种田了。”他说:“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15年,应当有所成就。”他刻苦读书15年,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宁 成:西汉官吏,南阳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人。他任济南都尉时,执法严厉。后来任关都尉时,出入关的人都哀叹:“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后辞官回乡经营,果然大富大贵,家族昌盛。
宁 玉:元朝将军,能拉强弓,力大过人,为朝廷立功而当大官,他虽是武将,但很有修养,谦虚待人,深受赞扬。
宁原悌:壮族历史上最早的史学家。钦江县人,出生宦海门第,曾祖为廉州刺史,父封谏议大夫。少年时勤奋好学,才识过人。唐武后永昌元年(689年)会试考取进士,又参加宫廷贤良策试,当时应试者有1000多人,以成绩优异排名第九,朝廷内外为之惊异。武后时授职校书郎,后累次升迁为谏议大夫。唐景云二年(771年),睿宗的两个女儿入道,要为她们建立华丽寺观,原悌以先朝为鉴,上书力谏,睿宗遂纳而停建寺观。在任职期间,积极参与国事谏议,其见解深得睿宗赏识。唐玄宗时,原悌以谏议大夫兼修国史,他胸怀坦荡,秉笔直书。玄宗审阅所修史稿,见直书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所杀的事,便晓喻说:“白马求卿,黄金赎罪,以为如何?”原悌答曰:“周公诛杀管叔、蔡叔,季友鸩杀叔牙,虽然太宗不得已杀掉建成、元吉,这也是他们自取灭亡罢了。”由是得罪玄宗,被罢官还乡。
宁完我:明清之际辽东辽阳(今属辽宁)人,字公甫。天命年间投后金(清),隶汉军正红旗。天聪在文馆办事,建议设六部,为皇太极所采纳。后以好赌被免职。顺治元年(1644年)起用为学士,不久擢弘文院大学士。曾三次任会试主考官,充《明史》、《清太宗实录》总裁官。十年授议政大臣,次年因争权夺利,排陷陈名夏致死。后以年老休退。
宁调元:字仙霞,别号大一。湖南省醛陵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次年创办《洞庭波》杂志(后更名《汉帜》)。萍例醛起义爆发,回国赶往参加,在岳州(今岳阳市)被捕。三年后获释,至北京办《帝国日报》。武昌起义后在两湖从事革命工作。民国元年(1912年)在任上海《民声日报》主编,旋任广东三佛铁路总办。民国2年宋教仁被暗杀,到汉口秘密活动讨袁,被黎元洪逮捕,在武昌遇害。年40岁。有《太一遗书)留世。
宁协万:字楚禅,号邦和,湖南省长沙人。华兴会会员,民国12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国立北平大学教授。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辞去职务,编写史料和法学著作。著有《国际公法》、《最近政治史》、《宁卢讲义录》、《现行国际法》、《西征记事》、《柏林旅次》等。
第2个回答  2011-12-14
宁 戚:(生卒年待考),莱国棠邑人(今山东平度门村镇唐田村)。著名春秋初期齐国大夫。

  宁戚早年怀才不得志,曾为人挽车,修德不用而商贾,宿于齐国的东门之外。

  有一天,率先称霸春秋的齐桓公夜出,听到他扳着牛扣着牛角而歌,从歌词中,知道他的贤德,就命管仲迎拜他为齐国的上卿。

  宁戚为大夫后,管理农事,奖励垦种,薄取租赋,为齐国的富强和齐桓公的霸业起了重大作用,著有《相牛经》一卷。

  宁戚仕齐国四十余年,死后葬于胶水之东,其墓称“宁戚冢”,位于今山东省的青岛市所辖平度市马戈庄镇冢东村。

 宁 喜:(公元?~前546年待考),又称宁子、宁氏,谥悼子,宁殖之子。著名春秋时期卫国卿大夫。

  卫献公姬衎三十~三十一年间(公元前547~前546),宁喜担任卫国卿大夫。

  早在周灵王十三年(卫献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卫献公被宁喜的父亲宁殖驱逐出国。到了周灵王二十五年(卫献公三十年,公元前547),逃亡在外的卫献公派使者悄悄告诉执政上卿宁喜:“苟返,政由宁氏,祭则寡人。”于是,宁喜遂设计谋杀了卫殇公姬秋,迎卫献公返卫国。

  当时,老子的弟子、著名政治家文子听说此事后就尖锐地指出:“宁氏要有灾祸了!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他用“举棋不定”的围棋术语来比喻宁喜在政治上的优柔寡断,指出其必因此而亡。

  后孙林父以其采邑戚(今河南濮阳)在反叛,并将宁喜谋杀卫殇公之事诉之于春秋霸主晋国。于是晋平公姬彪即纠集了鲁襄公姬午、宋国大夫向戌、郑国大夫良霄、曹武公姬胜(曹滕),组成联军在澶渊(今河南濮阳)讨伐卫献公,在击败卫军之后,抓捕了卫献公、宁喜、北宫等人,押至晋国看管起来。

  后来,卫献公再次复位,在周灵王二十五年(卫献公三十年,公元前547年)起任命宁喜担任卫国卿大夫。不久,卫献公厌恶宁喜恃傲专权,于是在第二年(公元前546年)借大夫公孙免余之手,杀死了宁喜,并将其陈尸于朝。

  宁 越:(生卒年待考),中牟人(今河南中牟)。著名战国时期周朝大夫。

  宁越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呢?”

  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散失年,就不用再辛苦种田了。”

  宁越说:“那么,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十五年,应当有所成就吧。”

  果然,宁越从此刻苦读书十五年,因为品学兼优,周王室的成公就聘他为老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

  宁 成:(生卒年待考),南阳穰县人(今河南邓县)。著名西汉官吏。

  他任济南都尉时,执法十分严厉。后来任关都尉时,出入关的人都哀叹:“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

  后来宁成辞官回乡经营,居然也大富大贵,家族昌盛。

  宁猛力:(公元?~600年待考),壮族(僚族);广南西路钦州人(今广西钦州)。著名隋朝时期钦州少数民族领袖。

  宁猛力家族世为钦州地区豪门大酋,自恃兵威,割据一方。宁猛力在南朝陈时曾被任命为安州刺史。

  隋王朝灭南朝陈之后,隋文帝杨广为迅速绥靖地方,下诏钦准袭职。宁猛力以为与陈后主同日而生,貌有贵相,陈亡,理当代为天子,故不愿侍隋,凭险自固。为此,隋文帝派遗桂州总管令狐熙前往安抚,以礼相待,特意差人送药为其母医病,以示关怀,致使其心悦诚服,纳土归附。

  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改安州为钦州,继任刺史。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宁猛力欲随前来桂州平乱的员外散骑侍郎何稠入朝参谒,以表效忠。后因病,末能成行,不久就病逝了。

  宁长真:(公元?~626年待考),壮族(僚族),亦称宁长贞,宁猛力之子;广南西路钦州人(今广西钦州)。著名隋唐间南平僚渠帅。

  隋开皇末年(公元600年),宁长真承袭其父任钦州刺史职。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宁长真奉隋朝廷之命率部众南征林邑,因军功获赐上开府仪同三司、钦江县开国公行军总管。

  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宁长真又奉朝廷之命率数干部众随隋炀帝远征辽东,因军功受封鸿胪卿安抚使。未久升光禄大夫、宁越郡太守。

  唐朝初期,宁长真以宁越郡地归附唐朝。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升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授宁长真为总管。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升总管府为都督府,宁长真任都督。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宁长真因与唐朝廷有隙,起兵反唐。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逝世,由其子承袭。

  宁原悌:(公元644~728年),壮族;钦江县人(今广西钦州)。著名唐朝民族史学家。

  宁原悌是历史上非常著名、最早的壮族史学家。

  自隋朝至清朝未期的一千三百多年间,据史书记载,广西钦州籍人士考取进士名位的共有十多人,其中第一个进士、并在朝廷做官的人是宁原悌。

  宁氏家族在当时的钦廉地区为显族,曾祖为廉州刺史,父封谏议大夫。能以中原文化教导蛮夷,开化族民。在南朝梁至唐初的一百多年间,宁氏“五世七刺史”。

  据史籍记载,宁原悌少年时期在郎济山读书,勤奋刻苦,青年时就显出其不凡的才华。唐武则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原悌参加进士科考试,殿试便一举成名,与张说、张柬之等名士同举进士,又参加宫廷贤良策试,当时应试者有一千多人,以成绩优异排名第九,朝廷内外为之惊异。武则天时授职校书郎,后累次升迁为谏议大夫。

  唐景云二年(公元771年),唐睿宗的两个女儿入道,要为她们建立华丽寺观。宁原悌以先朝为鉴,上书力谏,唐睿宗遂接纳了他的意见而停建寺观。

  在任职期间,宁原悌积极参与国事谏议,其见解深得唐睿宗赏识。

  唐玄宗时期,宁原悌以谏议大夫兼修国史,他胸怀坦荡,秉笔直书。唐玄宗审阅所修史稿时,见其直书李建成、李元吉被李世民所杀的事,便晓喻说:“白马求卿,黄金赎罪,以为如何?”

  宁原悌答曰:“周公诛杀管叔、蔡叔,季友鸩杀叔牙,虽然唐太宗不得已杀掉建成、元吉,这也是他们自取灭亡罢了。”由是得罪了唐玄宗,于唐开元八年“忤旨去官”。

  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宁原悌逝世于钦江县原籍,终年六十四岁,葬于钦州大墓山。

  宁原悌去世时,大唐朝廷嘉其为官正直,乃诏发岭南五府兵给办丧事,葬在大墓山,隆重一时;并立祠于上蒙村,嗣后钦州、灵山皆有宁谏议庙。今县狼济山上有石室,是当年原悌读书的场所。
第3个回答  2011-12-14
加上中粮老总宁高宁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