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关系呢?

如题所述

它们是古代科举考试下为通过者的名称。通过县级别的考试称秀才,通过了地方上省级别的考试称举人,通过了京师会试全国级别考试的称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殿试后将贡士分为三甲,一、二、三甲通称进士。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考试形式

1、墨义

墨义即笔答,考官根据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有时采取口答的形式,就称为口义。

2、帖经

帖经,就是考官任取经典中某一段,用纸条贴盖其中数字或数句,令考生背出来,类似现代填空考试的办法。

3、策问

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

4、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进士科加试帖经若干条和杂文二首,至此,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经、策问三场考试制。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测试文学才华。唐玄宗开元年间,杂文二首便明确定为诗、赋各一首。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22

看完这张图片你应该就能明白了,不过有几个地方要说明一下,你看到的图片里的童生,就是资格考试一样,过了,就是童生,也就有资格考秀才,中间的秀才,举人,贡士你应该能看懂,然后就是做后的考试,殿试,会考上一部分,叫进士,官方说法,前三名,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民间说法叫状元,榜样,探花

然后还有一个地方,就是有翰林院的那种,就是殿试之后,有人出众的,选入翰林院,叫庶吉士

其实现代教育和古代有点像:中小学基础教育(就像古代童生)→大学的学士(像秀才)→硕士研究生(举人)→博士(进士)→博士后(流动站选,像庶吉士)

博士就像包含贡士与进士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3

它们是古代科举考试下为通过者的名称。

通过县级别的考试称秀才,这时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参军,上公堂不用下跪。 

通过了地方上省级别的考试-会试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通过了京师会试全国级别考试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后将贡士分为三甲,一、二、三甲通称进士。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9-09
科举考试大致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贡士考中了就叫进士。
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第4个回答  2018-09-13
科举制四个级别: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过了称秀才,乡试过了正榜有名字的称举人,会试过了称贡士,殿试后录为前三甲都称进士。
殿试一甲有三名,按名次分别为称状元,榜眼,探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