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钻孔资料,在距今5000—6000年的全新世中期高海面时期,长江河口在扬州、镇江一带。直到西汉(距今2000年左右),河口仍在扬州、镇江附近,当时河口附近的江面宽达20多公里,海潮可上溯至此,形成汹涌的涌潮,即历史上所称“京江潮”,今扬州以南瓜洲古渡口的高岗上尚有观潮阁。当时潮波影响范围可上溯到九江,在今潮区界大通的上游直线距离200多公里。当时,整个长江口是一个三角湾,形状大致与今杭州湾相似,近似喇叭形,喇叭的外口约在如东(掘港)与王盘山(杭州湾中)之间,直线距离达180公里。这种形势直到唐代中期(公元8世纪)还没有很大变化,当时长江中焦山北面的一个礁石被称为“海门山”,说明当时人们把这里作为长江的入海口,即表明长江三角湾的内口(缩口)当时仍在扬州、镇江附近。
由图中可见唐朝中期之前长江入海口喇叭大致在三角区域内,当时常州部分,无锡,苏州尚未形成大片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