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江口在哪

如题所述

5000~6000年前,长江口的位置大约在镇江、扬州一带。现在繁华的长江口,当时还是一个大海湾呢!
  五六千年来,长江口之所以不断东移,主要是由于泥沙的堆积。长江源远流长,水量特别丰富,每年都将大量泥沙带向河口,特别在隋、晋之后,长江流域山区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垦,刀耕火种,毁坏森林,使土壤遭到侵蚀,长江泥沙更是与日俱增,大量泥沙堆积在江阴以下的海湾里,越堆越多,渐渐露出海面,变成现在的三角洲,只留下埋在地下的贝壳沙带,做了古代长江口的见证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6
长江口河道概况

长江自江苏江阴以下进入河口段(见图2)。江阴北临大江,城东北黄山西端的鹅鼻山,突出江中,与江北的孤山对峙,形成江阴附近狭窄的江面,约1.4千米,至此恰似一个瓶颈,所以被称 为长江的“咽喉”和“锁航要塞”,长江进吴淞口后的第二道“江海门户”,军事上有“黄山要塞”之称,历代都在这里屯战舰,操水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这里修筑了炮台,防 止帝国主义炮舰沿江长驱直入;1912年,孙中山先生视察黄山后,“土炮台”换成了“洋炮台”,加强了防守能力;1915年袁世凯称帝,著名革命党人杨公秘密来此,策动起义;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过大江,黄山蒋军官兵起义,活捉国民党要塞司令,迎来了解放大军的滚滚洪流。
  一过江阴,江面豁然开阔,水流自然舒展,不久便被江心洲--双山沙分成南北两支。 在双山沙后面是水深域广、岸线稳定的张家港。它距海口仅162千米,是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入江出海的港口,由于长7千米,面积13.4平方千米的双山沙的天然屏障作用,成为一个天然避风港。
  过了张家港,江流进一步展宽,愈往东去愈宽阔,至南通市天生港后,江流折向东南流, 很快抵达南通港及狼山。
  南通在长江江口段北岸,隔江与太湖低平原相望,背负苏北大平原,东近黄海,扼通扬通 吕二运河入江之口,是江苏省沿海南北交通的咽喉。南通之得名,就是肇因于她的位置优越 和交通形势优越。
 苏轼《游金山寺》诗一开头就说:“我家江水初发源(苏轼家在四川,故有此说),宦游 直送江入海”;王平甫也有“天末海门横北固”之句。在人们的印象中,总觉得群山万壑江入海,到了镇江,也就差不多了。其实,辞别了镇江三山,还有黛色青青的南通狼山在平原尽处伫立着,相送大江东去呢。
  在南通东南长江北岸,从西北向东南延伸,依次为黄泥山、马鞍山、狼山、剑山和军山 ,绵延2.5千米,襟江负海,统称狼山,或狼五山。狼山以及其他四座山,本来都生长在大江之中,多少年来的潮升沙涨,它们终于缓缓地上了岸。
  狼五山的名胜古迹和风光景色,主要集中在狼山。登临其巅,可西眺市区,北览平原,南 望大江,景象蔚为壮观。狼山得名,相传山上曾有白狼出没;亦有人认为是山形似狼,故名 。宋朝有个地方官吏嫌狼字不雅,改"狼"为"琅";后来又因为狼山的石色是紫的,把它 改名为"紫琅山",这也是南通市雅称"紫琅"的由来。
  长江过狼山,奔腾东南涌,达于江口时,即江苏省启东县蓼家嘴角与上海市南汇县南汇角 间宽度达91千米,形成一个纵深200多千米的喇叭形的河口。唐朝诗人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这一壮阔景色的写照。当人们乘轮过此,登上甲板举目远眺,但见水天一色,犹如置身大海。
  长江在入海口内侧,受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阻滞,分为三支(见图2):崇明岛与北岸海门、启东 间称北支流,因受泥沙沉积而淤浅;崇明岛与长兴岛间称北港水道;长兴岛与南汇间称南港水道。南港水道现为从海上进出上海市的主航道。随后,在南港汊道淤积形成九段沙,又把南港分隔为南槽和北槽。
第2个回答  2022-06-11

据钻孔资料,在距今5000—6000年的全新世中期高海面时期,长江河口在扬州、镇江一带。直到西汉(距今2000年左右),河口仍在扬州、镇江附近,当时河口附近的江面宽达20多公里,海潮可上溯至此,形成汹涌的涌潮,即历史上所称“京江潮”,今扬州以南瓜洲古渡口的高岗上尚有观潮阁。当时潮波影响范围可上溯到九江,在今潮区界大通的上游直线距离200多公里。当时,整个长江口是一个三角湾,形状大致与今杭州湾相似,近似喇叭形,喇叭的外口约在如东(掘港)与王盘山(杭州湾中)之间,直线距离达180公里。这种形势直到唐代中期(公元8世纪)还没有很大变化,当时长江中焦山北面的一个礁石被称为“海门山”,说明当时人们把这里作为长江的入海口,即表明长江三角湾的内口(缩口)当时仍在扬州、镇江附近。

由图中可见唐朝中期之前长江入海口喇叭大致在三角区域内,当时常州部分,无锡,苏州尚未形成大片陆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