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体裁有多少种?

如题所述

古文体裁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shuì)、赠序、诏令、传(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

1、论辨类就是论说文,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

先秦诸子书,一般都可认为论文集(通常都以政治为主)。单篇论文则以贾谊《过秦论》为最早。论辨类或者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论):或者是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辨)。

举例来说,《淮南子》是论,而《论衡》则是辨;《过秦论》是论,而《神灭论》则是辨。

2、 序跋类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

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

有人认为《庄子·天下》篇就是《庄子》的序。至於《淮南子·要略》篇,《论衡·自纪》篇,《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更显然都是序言,它们都是在书的后面。《说文解字》的叙也在后面。后来像萧统《文选》等书,序文才移到前面。

3、奏议类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三类。

此外还有疏、上书、封事。疏的本意是条陈(逐条陈说),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对策(简称策),是奏议的一个附类。这是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写在简上,叫做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叫做对策。汉代晁错、董仲舒都以对策著名。

4、书说类包括书和说。

书指一般的书信,说大多是游士说别国人君的言词。

5、赠序类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初,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做“序”。韩愈所作的赠序最多,也被认为最好。

6、诏令类是皇帝对臣下的书信。

诏令和奏议本来都是书信,但因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被认为与一般人不同,所以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叫奏议,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叫诏令。皇帝下达的文书还有“制”“诰”等。

檄(xí),是诏令的一个附类。它被用来晓谕、或者用来声讨罪恶。檄,不一定是皇帝发出的;有时候,也可能是敌国互相声讨,或者是所谓“讨贼”。由於封建社会很少正义战争,互相攻击的人往往是一丘之貉,所谓檄就往往是强词夺理,或者是捏造事实。

7、传状类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是记述死者的事迹。

传指传记,状指行状。传来源於《史记》《汉书》。拿《史记》来说,《项羽本纪》,《孔子世家》,《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等,都应该属於传。

传奇小说,如《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等,可归入传状一类。

8、 碑志类包括碑铭和墓志铭。

碑铭的范围颇广。有封禅和纪功的刻文,例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班固《封燕然山铭》,韩愈《平淮西碑》等。

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例如王简栖《头陀寺碑文》,韩愈《南海神庙碑》等。

此外还有墓碑,这是纪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最后有铭(韵语)。封建时代大官的墓碑是树立在墓前道路(神道)上的,所以叫做神道碑,官阶低的则树立墓碣。此外还有一种墓表,无论死者入仕与否都可以树立。墓表也是立在神道上的,所以又称为神道表。墓表一般没有铭(韵语)。

墓志铭(墓志)也是纪载死者生前事迹的,前有志,后有铭。它一般是两块方石,一底一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某朝某官某人墓志),安葬时埋在墓圹里,据说是防备陵谷变迁,以便后人辨认的,所以后来又称为埋铭、圹铭、圹志等。

9、杂记类包括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有刻石的;有不刻石的。

刻石的如柳宗元的《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不刻石的如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杂记文的特点是叙事,但唐宋古文家的杂记往往是叙中夹论;像苏辙的《快哉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议论多於记事。

10、箴铭类是用於规戒的文章,大多是用来戒勉自己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属於这一类。

11、颂赞类是用於颂赞的文章,一般是对别人的歌颂和赞扬。韩愈的《子产不毁乡校颂》属於这一类。

12、辞赋类近似於长诗,可以抒情,可以咏物。本书第十二单元将有专文讨论。

13、哀祭类包括哀辞和祭文。二者都是哀吊死者的文章,但祭文则是设祭时拿来宣读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文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01
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将古代文章的体裁分为十三类:
论辩:现在叫议论文或论说文。如贾谊的《过秦论》、韩愈的《师说》、范缜的《神灭论》等。
序跋:一本书前面的序言或后跋,现在一般叫做“前言”或“后记”。
奏议:封建时代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有表、书、疏、封事等名称。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晁错的《论贵粟疏》、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等。
书说:“书”就是指一般的书信。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说”大多是战国时游说之士游说别国君主的言辞。如《苏秦以连横说秦》中的大篇言辞就属于这一类。赠序: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是由古代的“赠言”演变而来的,到唐初才成为一种文体。它和序跋类的“序”不同,它是一种临别赠言。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诏令:皇帝写给臣民的书信。有命令性质。如汉代的《高帝求贤诏》、《武帝求茂才异等诏》等。还有“檄”也属于这一类。如司马相如的《谕巴蜀檄》。
传状:“传”就是传记体散文。它是记述已故某人生平事迹的。如《史记》的《项羽本纪》、《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三国志》的《诸葛亮传》等等。“状”又叫“行状”、“行略”、“事略”等等,它和传稍有区别,只要求记载某人某一方面的事迹就可以了。如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
碑志:这类文章分两类:一类是碑铭,一类是墓志铭。从内容看,碑铭就是记事性散文,墓志铭就是传记体散文。碑铭刻在石碑上,墓志铭刻在一块石头上,并埋在墓穴里。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杂记:包括传状、碑志类以外的一切记叙文在内,有刻石的,有不刻石的。包括以说理为主的散文、记事性散文、写景散文、笔记体散文。
箴铭:用于规诫,大多是用来诫勉自己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颂赞:用来歌颂或赞扬别人的文章。如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等。
辞赋:赋始于汉代,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哀祭:哀吊死者的文章,平常我们叫祭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等。“诔”也属于这一类,也是哀吊死者的。这类文体现在叫“悼词
第2个回答  2011-12-17
古代文学体裁集锦
(一)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quot;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为"文赋"。
(二) 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衰退。
(三)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多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如《少年中国说》《马说》《黄生借书说》《师说》《捕蛇者说》。
(四)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五)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六) 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七) 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八) 序跋。序也作"叙""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写在后面的),写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quot;。这类文章,按照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
(九) 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作序的,称为赠序。内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送东阳马生序》
(十)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留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十一)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十二) 杂记。包括:
(1)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 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类文体。
(十三)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一种散文形式。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
《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十四)传奇。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