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文学关系

如题所述

物理学中关于磁引力,有一个原理叫“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句话经常被人们引用,借以表达“同性在一起都会有一种比较的心理,而异性在一起会想着怎么在对方面前表现自己”的观点。如果演绎的极端一点,对“同性粒子之间相互排斥”这一结论有着超乎寻常近乎偏执的赞同,就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性别与文学”的某些关系。
所以本文下面的诸多论证,基于对这种观念的认同。
一、男性作家作品中的“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中文翻译为“伊谛普斯情结”、“俄底浦斯情结”、“伊底庇斯情结”。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人称mama boy。从这个英文不难看出,他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
而在很多男性作家的作品中,总可以看到“恋母情结”的影子。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当推恋母情结作品的鼻祖。而说到《俄狄浦斯王》,就不得不提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者弗洛伊德,不得不提起他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节”即“恋母情节”。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节”是各种心理症的本源。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得到欲望的满足,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原理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厌恶。正是在这种厌恶导致的罪恶感下俄狄浦斯的母亲兼妻子约卡斯塔上吊自杀,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英国作家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最为我们熟知,而他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讲述的对母亲的固恋(mother fixation)的相符程度,则称的上对弗洛伊德的普遍原则的一种赞美。 劳伦斯有一个矿工父亲,他总是“与家里母亲的尖声争吵”,他所受的教育仅仅够他艰难地读报纸,而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经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读了很多书和诗歌,崇尚思想。因此在 一个总能听到“父亲的雄壮的男人声音和咒骂声混合在一起”的家庭里,孱弱、敏感、富观察力、记忆力极佳的劳伦斯就被为母爱所控制着。《儿子与情人》很大程度上取材于他的个人生活经验,后来的评论家们认为:这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 书中有他童年、少年生活的影子,表达了如果儿子摆脱不了恋母情结,他就无法真正地恋爱。书中的母亲对丈夫很失望,以至于在精神上受到压抑,她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并产生了强烈的感情。而儿子则在幼年时崇拜母亲,长大后他的恋爱生活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母亲成功地阻碍了儿子与众多姑娘的爱情,并为自己“胜利了”而额手称庆。 而儿子则是在与又一个女友分手后,终于意识到并对母亲说:“只要你活着,我就找不到合适的人。”
此外,法国著名小说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写到主人公小时候对母亲不同寻常的爱,也是恋母情结的描写。日本著名的《源氏物语》里的源氏爱自己的生母,始终在追求与生母酷似的女子。这些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对女性由衷热情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性别与文学中一个层面的关系。
二、女性写手作品中的“左右为男”
如果我们经常上网,就会越来越频繁的接触到一个词:腐女。这个词源自于日语,是由同音的“腐女子(ふじょ し)”转化而来。腐女子的“腐”在日文有无可救药的意思,而腐女子是专门指称对于男男爱情——BL系作品情有独钟的女性,通常是喜欢 此类作品的女性之间彼此自嘲的讲法。而这些腐女的大量出现,离不开耽美小说的巨大影响。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女生最初接触耽美的年龄在18岁之前的占到了82.35%,这些数据折射出低龄耽美受众数量是很庞大的。
耽美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为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耽美派。它的的最初本意是“反发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后来这个词被日本的漫画界用于BL(boy's love)漫画上、结果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型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最后更发展为男同性恋漫画的代称之一。
如今,随着电子阅读的大规模普及,网络小说的大量出现,腐女在耽美小说的影响下数量逐渐庞大。而许多门户网站都开辟有耽美专栏,供业余的或者职业的网络写手来撰写。而看小说的一般以女生居多,这就使得腐文化有了大行其道的意味,至有法制节目发出要逮捕耽美写手的通知。
因此,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耽美文这样一个文种,其小说中的主人公全部为男性,他们相识相知相恋,甚至可以结婚生子。然而耽美文的写作者与阅读者,90%为女性,是一个压倒性的数字,看起来是一个不可思议。其实,这隐约有一种“异性相吸”的心理在起作用。因为女性在写作或者阅读耽美文的过程中,她们不仅可以体验到男性的心理,拥有男性的作为,更可以领略到双倍或者多倍的男性的帅气阳光英爽美。这种对男性偏执的美的向往,使得她们的作品中不允许女性的出现,而这种极端化的做法会被人误解为性取向不正常,可惜事实上恰恰相反。
当然,这些作品至今仍处于“网络里泛滥,现实中不提及”的地下状态。但它们正不可辩驳的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很多优秀的网络写手特别是优秀的耽美写手根本不可能获得”作家”的称号。但不可否认,这些女性写手营造的“左右为男”的世界,从另一个层面为我们展示了性别与文学的关系。
也许这篇文章中对于这一命题的探讨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按照“异性相吸”的原理指导,可以解释其中的一部分现象。至于合理与否,全在于智者见智。

ps:可能会有人举出林白《瓶中之水》《回廊之椅》等女性作家写的反映两个女性隐秘情感的文章。我认为林白写作这些文章的时候,正是女性文学发展的高潮时期。为了争取女性的权益,她们不惜让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只发生两个女人之间,而决不让男性参与。而至于真正反映同性之爱的作品,那是他们或者她们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无权指责。我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15
一、回应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
当代文化的男性中心意识仍然十分严重,这在创作与批评中就有明显的表现。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与个体的差异性这个观念,在当代文学创作和当代文学批评中,远没有如、自由等观念那样成为精英知识界的共识,更枉提大众层面的普遍认可了。中国现代启蒙男作家、革命男作家,中国新时期男作家,对女性苦难遭际的描写,往往还是从男性视阈出发进行创作。更为严重的是男性作家在把女性客体化、对象化的中,往往并没有同时或在另一层面上整合进女性视阈,往往压抑了女性自身的生命逻辑,从而压抑了女性主体性,使得女性在男性同情、悲悯、赞赏、鄙视的目光中再次沦为男性中心文化中无言的他者、在场的缺席者,成为附属于男性的第二性。至今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尊重女性生命本体价值、理解女性自身的生命逻辑,也就是说从主体性建构的层面上尊重女性,显然远没有成为共识。
八、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女作家打破男性中心意识重围,在创作中建构女性主体性,从而使得当代文化出现珍贵的性别多声部局面,显出性别对话场景。但女作家对女性主体性的艰难建构,远未足以形成扭转男性中心文化专制局面的力量
现当代文学创作中仍普遍存在男性中心意识、普遍存在以女性为消费品的性别奴役观念。这就亟待有一种主张男女主体性平等、并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的人文价值观念来完成文化转型工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13
文学与性别研究》主要运用女性主义、心理学、社会学、主题学及文本细读等批语方法,对于自古至今,尤其是20世纪中华女性文学,从文学和性别研究角度,作出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考察与评论,对于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以及一些曾经被历史所遗忘的女性作家,重新予以观照并确立其在文学史上的应有的地位。
第3个回答  2011-12-14
男的阳刚,女的柔弱
第4个回答  2011-12-13
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