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人高尚品质的故事

有关古人高尚品质的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关于昭君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呼韩邪单于为能得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妻子,十分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当时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和"单于和亲"4字砖,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12字砖说明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汉匈和平睦邻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以后汉族与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团结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长女名叫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小女名叫当于居次,即当于公主。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估计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也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考古学家从昭君坟得到的文物推断,金元时期,墓前就有享堂之类的建筑物。清代康熙年间,张鹏翮和钱良铎途经呼和浩特时,还看到青冢南琉璃瓦碎片成堆,并有黑色的石虎、石马各一个,白色的石狮一个,石头房子一座,石头小房子上还竖着用蒙古文书写的幡旗,以及当地人在青冢顶用土垒的一个小方亭,方亭内藏佛像、绸布和豆麦。青冢旁还有一棵古柳,浓荫覆地,苍翠扑人。那些石虎、石狮、石马、石头房子和小方亭,寄托着当时呼和浩特地区各族人民对王昭君的深刻眷恋和哀思,忠实地陪伴着这位远嫁的汉家姑娘。
历代文人墨客对昭君出塞多有评说,说是最贴切的是唐代诗人张仲素:"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知。剑戟归田里,牛羊绕塞多。"
除青冢外,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历史学家翦伯赞说的好:"王昭君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对昭君坟进行了多次修缮。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把昭君坟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昭君坟,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62米,墓高33米,占地约73亩。走到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95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再往北行,朝阳耸立着一块高大石碑,石碑上用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着已故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诗作《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石碑后方两侧,七块各代石碑历历在目。墓前有相连的两层平台。拾级而上至墓顶,有六角攒尖兰亭一处。墓前院内,历史文物陈列厅分列东西,陈列厅内,有汉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发,明眸皓齿,怀抱琵琶,浅颦低笑,栩栩如生。
王昭君--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自古以来就活在人民心中,为各族人民所崇敬和传颂。
参考资料:http://www.sexin.cn/html/2005/20050824111445672.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19
“兰色水晶海豚”:您好。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 岳飞出生在北宋末年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幼年时,母亲便教他读书识字。
岳飞学习很用功,特别喜欢读《孙子兵法》。他还刻苦练习武艺,立志将来 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
岳飞二十多岁的时候,北方的强敌金国大举南侵,攻破北宋京城,把皇 帝、大臣全部俘虏过去。为了保卫国家,驱逐金兵,岳飞毅然参加了抗金的 队伍。出发前,岳飞母亲在他背上用针刺了“精忠报国” 4 个大字。母亲的 殷切期望,岳飞一天也没有忘记。在战场上,他机智果敢奋勇杀敌,屡立战 功。很快,他成为一位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
岳飞立志雪国耻,打败金兵,收复失地“还我河山”。在驻地,他每天 都带领士兵们认真操练,严格训练。他军纪严明,号召全军:“冻死不拆屋, 饿死不虏掠。”从不扰害百姓。“岳家军”一到,老百姓就扶老携幼,远远 地赶来欢迎。金兵多次前来侵犯,都被“岳家军”打得大败。以后金兵一听 到“岳家军”,就吓得心惊胆战。在金兵当中,流传着这么两句话:“撼山 易,撼岳家军难!”在金国残暴统治下的北方人民,多么希望“岳家军”早 日打回来,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呀!
然而,偏安江南的宋高宗是一个没有骨气的人。宰相秦桧更是一个投降
派,一味地向金国妥协求和。岳飞多次提出收复失地的请求,都被拒绝了。 后来,金兀术又带人马向南方大举侵犯。高宗害怕帝位保不住。才不得 不命令岳飞和金兵作战。岳飞为了粉碎秦桧一伙的投降阴谋,立即统帅“岳 家军”向北方进军。“岳家军”声势浩大。所到之处,老百姓纷纷响应。“岳
家军”收复大片失地,一直打到河南郾(yǎn)城。
金国连吃败仗,慌得手忙脚乱。为了挽回败局,金兀术出动主力,包围 郾城,企图一下子吃掉“岳家军”。面对比自己多好几倍的金兵,“岳家军” 严阵以待。岳飞在阵前察看了形势,早已胸有成竹。只听得一声炮响,“岳 家军”的步兵和骑兵一齐出击。只见步兵手拿大刀,低着头,专砍敌军的马 腿。骑兵专门对付骑在马上的金兵。他们先用长枪挑去金兵的头盔,再用大 斧砍掉金兵的脑袋。马上马下,紧密配合。经过一番激战。把铁塔兵和拐子 马打得人仰马翻。
金兵全线崩溃了。金兀术吓得丢魂失魄,脱去白袍,混杂在败兵里,落
荒而逃。 “岳家军”乘胜前进,一直打到朱仙镇。老百姓欢天喜地,给“岳家军”
送粮送草。这时,岳飞一面准备继续北伐;一面向宋高宗上奏章,请求马上 命令各路大军一齐出动,收复全部失地。将士们集中在广场上,岳飞兴奋地 对大家说:“我们要渡过黄河去,直捣敌人的老巢黄龙府(吉林省农安县)。 那时候,再让我们痛痛快快地喝上一顿美酒,庆贺最后的胜利吧!”
想不到就在这关键时刻,朝廷的圣旨到了。“立即退兵!”岳飞几乎不 相信自己的眼睛,天下还有比这更叫人气愤的事情吗?收复河山的大好机 会,怎么能随便放弃呢!岳飞正在犹豫,朝廷下令退兵的圣旨,一道接着一 道地来了,一共来了 12 道金牌。
原来,宋高宗和秦桧害怕岳飞继续前进,会阻碍他们的投降计划;也害 怕胜利后更加强大的“岳家军”,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因此,就在岳飞即

将胜利的时候,下令退兵。 岳飞想到十年的努力,已经收复的失地,又要白白送给敌人了,痛苦到
了极点。 后来,秦桧为了投降卖国,竟诬陷岳飞造反,把他逮捕起来。又以“莫
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害死了岳飞。岳飞被害的时候,只有 39 岁。 岳飞虽然被投降派杀害了,但是他一生英勇抗敌,保卫祖国的英雄事迹,
一直受到后世的歌颂。为了怀念他,人们还在杭州的西子湖畔,为他建造了 宏伟壮丽的岳王坟和岳王庙。对于投降卖国的秦桧,人们也不饶恕他。用白 铁铸了这个民族败类的像,要让他永远跪在岳飞的墓前!是这样吗,祝好,再见。
第2个回答  2007-09-23
张良拾鞋.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又让他帮着穿上.张良便去做.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
第3个回答  2007-09-16
愚公移山》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
第4个回答  2007-09-16
柳下惠坐怀不乱: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许仲平义不苟取:许衡字仲平,河内人。他曾经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阳(今河南孟西县),当时非常口渴,人们都争着摘梨吃,只有许衡一个人端正地坐在树下,神情平静。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而去取,是不可以的。”那人说:“现在世道这么乱,这梨没有主人了。”许衡:“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张良拾鞋.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又让他帮着穿上.张良便去做.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