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后,有没有和本土文化发生冲突

如题所述

没有,佛教西汉时就传入中国,其后被当作和其他宗教及儒教平等的宗教看待,而且有逐渐扩大影响的趋势。中国历朝皇帝也多迷信佛教。上行下效,各地大建佛教寺庙,其中僧侣众多,压过了中国的本土宗教,就是道教。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历代皇帝中,梁武帝是最迷信佛教的。著名的敦煌石窟,其中佛教题材的壁画就占绝大多数。请看一幅佛教题材的敦煌壁画。

提醒网友,详细内容请参考百度相关词条。如你认为此回答正确,你也满意,为尊重我的劳动,请按下采纳,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04
佛教传入中国后,有没有和本土文化发生冲突?
佛教在中古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中》:您从社会史入手进一步探究到唐代的“经幢”,佛教在中国从魏晋到唐代发展的整体形式都可得见。在这个过程中,佛教的发展有何变化?刘:从魏晋到唐代,中国的佛教信仰都非常兴盛,但内涵上有一些变化。其中,有皇帝、高僧的影响,也有佛教自身发展过程的因素。佛教的发展常会因国家政策而产生变化,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就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比如,当时北方有很多佛教信仰组织,称作“义邑”或 “法义”,佛教僧俗一起修行佛法,共同出钱造像立碑(“造像碑”)。

由于政治社会环境不同,东晋南朝延续曹魏的“禁碑令”,以及实施“符伍制”,所以南方既不见上述的佛教信仰团体,也罕见石造像碑。四川出土了南朝的石造像是比较特殊的,这是由于梁朝益州刺史都是皇子担任的,而且梁朝皇室笃信佛教,这些石造像又大都由个人捐资修造,而不是集体建造的。北方造像碑的数量很多,造像记的文字包括丰富的讯息:有称作“义邑”或 “法义”的佛教信仰团体,并出现起造像的领衔者、指导的僧人以及此团体中的各个执事的名称,如“维那”“典座”等,还有捐资参与造像者等成员的名字,甚至有他们所做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记载,这些都是研究当时社会史的重要资料。

《中》:佛教传入中国后,有没有和本土文化发生冲突?刘:佛教传入中国时为传播方便,已有一部分变化,在磨合过程中减少了冲突。有些僧人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教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上层社会出现了三教(儒、释、道)的论辩会,佛教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北朝时期有游化僧人从一个乡村走到另一个乡村,进行佛教传播;大城市或者上层阶级既有名僧和官员、学者的往来,也有通过教义学理建立的知性友谊,产生的冲突也较小。

敦煌石窟中的佛教壁画《中》:这种融洽过程主要通过哪些形式展开?刘:佛教强调道德教化,和儒家颇有相类之处,佛教入中国时,并不排斥传统的儒家,而是采取调和的态度,成为佛教信徒的人也仍然遵守传统的礼制规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南北朝末年的颜之推,他出身高门士族,世传家学,长于经学和《左传》。他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在其名著《颜氏家训》中,基本上以儒家的价值观为基底,将佛教的“五戒”比附为儒家的“五常”,但在《终制》篇中则可看出佛教对其时丧葬祭祀活动有着显著的影响。
第2个回答  2018-02-04
没有,佛教的教义是自愿信教,来去自由,崇尚和平,不理俗务,所以不太会有什么冲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