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全文

如题所述

全诗如下:

忆秦娥·娄山关

【现代】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全诗的解释如下:

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词句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赏析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时,将写作时间标明为“一九三五年二月”。这首词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途中,下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

  这首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会值清晨,诗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觉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西风。毛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用了一个“烈”字。此处这个“烈”字通“颲”字,《说文解字》中释道:“烈,火猛也”;“颲,烈风也”。颲、烈,二字同源。毛泽东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

  第二句是“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如此之大,任何声音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声声感发人思的雁声。循着雁叫之声,诗人抬头望去,只见霜降四野,月照八荒。“霜晨月”三字,简洁扼要地写出了月色下的情景和氛围。“霜晨月”,既可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在下了霜的早晨看到了高空的月亮,但如果理解为晨月之光皓洁如霜,亦未尝不可。意境浑然,思致动人。

  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人叠韵而继用“霜晨月”。如果说前面的“霜晨月”写的是皓月当空,霜降晨曙的话,第二个“霜晨月”写的应该是月光泻地的意境了。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而自然地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此来收结上片,深得作诗“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之妙。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人指挥若定的气魄。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2

忆秦娥·娄山关》是主席毛泽东所作,全文如下: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白话文释义:西风正壮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

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

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这首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忆秦娥·娄山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8-03

《忆秦娥·娄山关》全文如下: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作品简介】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

此作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作品注释】

1、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2、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3、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4、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5、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6、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7、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8、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9、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10、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1、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作品译文】

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2月28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


【作品赏析】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这霜、晨、月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的词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联系下文的作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泽东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泽东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上下两阕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曾经亲临娄山关战斗的作家成仿吾回忆说“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西风猛烈长空雁叫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蹄声微响喇叭声低沉一片严肃的战斗前的景象。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臧克家在阐述诗格和人格的关系的时候评论说“一个人的人格和他的创作关系重大。现在有些诗人不深入生活关在屋里写诗小有成绩就高视阔步自大得不得了。诗是人的心灵表露不与时代同步人民同心能写出真正好诗来吗?我认为我们写诗做人都应该向毛主席学习学习他的美德谦虚平易近人。有些写诗的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很淡追求名利的心很强。毛主席写诗从未想过发表他也从未想成为一个诗人。他写诗就是情之所至有感而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马背上吟诗诗情充溢于中不吟出来不痛快。这种美丽高尚的感情喷勃而出才能写出好诗来。”

孙果达评论四渡赤水说“可以说正是这一仗的成功才奠定了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到达陕北的基础也奠定了毛泽东作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主要成员全权指挥军事的地位。为此毛泽东自然刻骨铭心引以为豪。”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一般鉴赏者都认为是写景色的连郭沫若也这样认为。对于该词是写一天的事还是两次的事文艺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作者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做了直接的回应。将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作者简介】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的文风具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有气势即有革命家的气势——“理直气壮舍我其谁”。 第二个特点是有思想即有思想家的高度——“理从事出片言成典”。第三个特点是知识渊博即有学者式的积累——用典丰富文库史海随手拈来。第四个特点是个性的语言即政治家加文学家的语言——典雅、通俗、幽默。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09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年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呵呵
绝对正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9-26
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黄花发,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