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叫卖 叫做什么艺术?好像列入文化遗产,叫什么胡同文化??我也记不清了 哪位高人指点一下哦??

胡同叫卖 叫做什么艺术?好像列入文化遗产,叫什么胡同文化??我也记不清了 哪位高人指点一下哦??

  据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2006年发起的“声音文化记录”行动调查发现,叫卖声已成为号子、口技之后“城市最濒危的声音”。

  “小时候,我最喜欢卖梨膏糖的叫卖声和耍猴人的吆喝声,最怕听见抬棺材人敲的呛呛声。”云南大学马列学院教授金子强指出,“声音”,是一种文化,一个记忆,一段感情。

  什么样的声音诉说什么样的城市记忆。

  老北京都记得:“来!高庄儿的柿子哎!涩了还要换的咧柿子”;

  爱喝凉茶的老广州最熟悉这个:“王老吉,王老吉,四时感冒最使得,饮一茶啦最止咳”;

  老昆明记忆里的叫卖声充满童趣:“兰花豆,呱呱叫,棒棒脆,越吃越有味”……

  一口气能喊出170多种老北京叫卖声的京城“叫卖大王”臧鸿老先生说:“吆喝,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据臧鸿老先生研究,早些年,北京城南城北的吆喝还不一样。比如卖冰糖葫芦的,东南城的吆喝出来,干、倔;西北城大宅院多,小贩的吆喝优雅、深沉;在王府井附近吆喝的,多是小伙子,甜、脆、响亮。

  各行业也有自己的吆喝叫卖声。

  比如,报童吆喝道:“华北日报、商业日报、新民报、买张报瞧瞧嘿,瞧瞧当天的新闻!买张报瞧嘿!特大新闻——”,迎着人走上去:“爷们儿,您来一张得了!”

  后来,城市清晨,变成了被邮递员的喊声叫醒:“报纸——来了!”顺着门缝,几份报纸递了进来。到了另一家,又是一声:“×××,挂号信,拿图章!”

  不一会儿,卖菜的来了,他一口气可以报出30多种菜名:“香菜哎、辣青椒喂、黄瓜哎、大苤蓝来哟!西红柿哎、蒜来嘿、韭菜、西葫芦嘞、洋白菜耶、夏冬瓜、胡萝卜、扁萝卜哈,嫩了芽的香椿、腌雪里红哎、腌疙瘩头哎!”

  接着,听见收废品的不紧不慢地唱着:“旧衣烂衫找来卖。破铜烂铁找来卖。”

  卖花姑娘的婀娜身影也出现了,她的声音最好听:“花儿来,玫瑰花,抓玫瑰瓣。”

  此外,还有这样一些叫卖声:“磨剪子勒,戗菜刀”、“鸭毛换洋火喔——”、“洋糖热粽子卖啊——”、“修绷子啊,穿绷子啊,修绷子床——”

  这些叫卖声都有一个特点:言简意赅,抑扬顿挫。“声音是一种文化痕迹,也是一种时代印记。”金子强说。

  上世纪60年代,街上的叫卖声逐渐减少,人们吃忆苦思甜饭,开饭前会唱:“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怨申。”“社会主义好”成为了时代最强音。“文革”开始后,震耳欲聋的大喇叭取代了叫卖声,人们用语录歌鼓舞志气——“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80年代,百姓生活重新回归应有轨道。那时候,街上最流行的声音就是邓丽君软绵绵的歌声。

  9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拆旧建新,处处听闻个体户们的大甩卖:“快来买啊,最后一天,不惜血本跳楼价啊。”

  进入21世纪,“的士高”音乐充斥着各个城市的繁华商业街。

  “如今,城市的声音比建筑消失得还快。声音所代表的行业、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感情,也随着声音的消失而消失。因此,声音也是一种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宋俊华副教授说。

  作为“声音文化记录”行动发起者,宋俊华认为,声音的变化消失是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消失的,生活中,一些声音正在离我们远去,而这些声音都与民俗、地区和文化有关,是一种民俗文化。早在宋元时期,叫卖声就已经成为一种艺术,甚至载入了元杂剧里。这是几千年积累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为了保护那些正在失去的声音,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纷纷发起“拯救声音”的行动:

  北京崇文区文化馆民俗文化艺术团曾专门搞过一场表现叫卖声的演出,深受欢迎。2004年,臧鸿老先生出版了他自己演唱的民俗CD《老北京吆喝》。

  正在消失的南京吆喝,也受到重视。2005年,南京举办了“南京吆喝大赛”,2006年该市还在学生中举办了“暑期吆喝免费培训班”。南京市拟将“南京吆喝”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博物馆设置了一个老广州街市“声音”展览区,观众在这个区域只要拿起耳机,就可以听到与展区内场景相配的市井之声。民俗展区内播放粤语童谣及游戏歌,比如《月光光》、《鸡公仔》、《点虫虫》等。

  “街头的叫卖、集市的喧闹,是一个城市的生命跳动。”生活在昆明的诗人于坚说,少年时代的他最期待的就是春天和夏天的集市,因为那里叫卖声不停。

  “这是一种生活传统,而不是脏乱差。”于坚说,不是所有人都去喝咖啡、听音乐会、打高尔夫球,许多人还是喜欢集市上各种杂耍和摊子的“声色之娱”。那些混乱的叫卖、说唱、喧哗,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活力表达,代表了许多人对城市的感情。它们消失了,城市的一部分也就消失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02
你是说北京吆喝吧,正式的名称叫:老北京叫卖已经列入第二批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属于民俗类,名录中的具体介绍如下:
老北京叫卖是旧时京城从商活动的人们,在胡同、街巷等为推销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高亢的吆喝、婉转的叫卖调,字正腔圆,有韵有辙,悠扬悦耳,好懂耐听,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体现,也是老北京民间文化的一种特色形式。尤其是老北京胡同中的百姓生活,是叫卖产生的土壤和环境。
老北京叫卖突出了京味的特点。儿化音的大量运用,一气呵成吆喝出来的叫卖声,字、词、语句间透露出的鲜活,以及幽默、诙谐、好懂耐听的特性,广受市民欢迎。
老北京叫卖记载了北京历史上的商品种类和推销手段,因其中有音乐、词律和民俗等诸多内容,是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幅有声有色的京城风俗画,在民俗学和商业史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进行文艺创作的很好素材。
目前在北京民间的各种文化演出中,老北京叫卖已经成为一种鲜活的表演形式,并吸引了一大批早年走街串巷叫卖销售的老艺人,如臧鸿、张振元、张桂兰、马松林、武荣璋、芦志东等,广泛开展传承保护和展示活动,使老北京叫卖声又重新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京城百姓的生活中。现老北京叫卖传人均年事已高,在技艺传承方面迫切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以使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保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