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学会分享?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首先,适当引导,不要强迫孩子,在孩子做不到分享时,也不要批评指责。

尤其对于2——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处于物权敏感期,如果强迫他们分享,或在他们不愿意分享时批评他们自私等,不仅不利于他们学会分享,反而会妨碍他们界限意识的形成。

那么该怎么做呢?

观察和当孩子不愿分享时,仔细观察试探,看这个物品是否对孩子有特殊的意义呢?或者孩子是否正处于物权敏感期?

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决定,同时可以适当地引导鼓励孩子把不太重要的东西分享出去。

如果孩子做到了,要及时肯定,鼓励。

其次,通过替代经验和故事工具,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自己在分享过程中的快乐感受以及获得的友谊。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分享的绘本或故事书,让孩子间接地体验分享的重要性以及好处,从而产生自己也想分享的渴望。

需要提醒的是,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感悟,切忌在阅读的时候跳出故事开始说教。

再次,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创造让孩子体验分享的机会。

家里来客人了,可以让孩子帮忙端瓜子糖果,分饼干水果,做了好吃的东西,让孩子去送一点给邻居,或要好的小伙伴等。

同时,父母也要给孩子做好分享的榜样。父母如果做一个热爱分享的人,不计较,孩子整天耳濡目染,自然也能学会分享。

如果孩子暂时做不到分享也没关系,不要操之过急,耐心一点,宽容一点,相信我,孩子定能学会分享。


糖果妈妈:俩宝妈妈,中学教师,陪你一起养儿育女,欢迎点赞关注!

第2个回答  2020-09-17

有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意识,是非常好的养育观念,不过不可操之过急。

对于孩子不懂得分享这件事,正面管教中就有专门提到,可见这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很常见的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分享不是一种天生的品质,而是后天习得的。有时候在孩子发展到适当年龄之前,父母就期待孩子分享。

父母们可能会说:“你应该分享的玩具,要不然就没有人喜欢你了。”或者“你怎么能这么自私呢?”

父母们更应该要做的是交给孩子,什么时候合适分享,什么时候不分享也没有关系,以及如何找到双赢的解决办法。

给大家的建议:

一、在孩子三岁之前大多是这样的,不要期待他们会分享,即便在三岁以后分享也并不总是很容易。

二、在孩子不满三岁时给他们提供一些能一起玩的其他东西,或能做的其他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往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如果孩子们一直因为一个玩家争吵,你可以把它拿走,让孩子们自己想出一个双方都同意的方法,并且能和平分享。

三、作为家长和孩子分享你的一些东西,并且说我愿意和你分享这个,还要清楚地让孩子知道你对于使用和归还的要求,你可能会惊奇地注意到,孩子会时不时的在你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与你分享他的东西,这时候你一定要说太感谢你的分享了。

让孩子学会分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也需要家长的帮助。所以这位家长大可不必着急,就像孩子学习走一样,我们慢慢教会他们就对了。

第3个回答  2020-09-17

在上一篇《如何让内向的娃学会表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孩子不爱表达,并不仅仅是“不爱说话”这一方面原因。其实,根据孩子的情况,是可以分成下面3种情况的。

1.“输入”缺乏型:这类孩子内向的原因,并不是不爱表达,而是他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闻到、没有尝到、没有体会到。因为没有输入,所以才没有输出。

2.“处理”缺乏型:这类孩子内向的原因,也不是不爱表达,而是他没有好好地去处理看到、听到、感知到的信息,甚至是不知道这些是可以表达、应该表达、有价值表达的东西。

3.“输出”缺乏型:这类孩子内向的原因,才是不爱表达。或者,与其说是他不爱表达,更应该说是他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因为人类社会的“表达”,并不仅仅限于语言的表达,而包括更广泛的情绪表达、动作表达等等。

好,既然我们区分出了3种不同的类型,那么就要针对不同的类型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引导方案。

1.针对“输入缺乏型”的引导方法

家长需要做的,用五个字来总结,就是“眼耳鼻舌身”。

怎么讲呢?就是引导小朋友,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用身体去感受和体会。

比如,带小朋友出去吃饭,不要只问孩子:“亲爱哒,这个肘子好吃吗?”

而要引导孩子去体会:“亲爱哒,你尝尝这个蓑衣黄瓜,是不是吃起来脆生生的呀?你再试试凉拌心里美,是不是吃起来有点哏呀?”

“再尝尝小粽子,口感是不是糯糯的呀。但是那个驴打滚,是不是吃起来感觉软踏踏的?”

这样,孩子对于事物的体会,就不再停留于“好吃”或者“不好吃”这个层面了。经过父母丰富的引导之后,孩子不仅能体会到食物的口感,而且在口感里面,还能区分出了多钟层次:把“硬”给区分出“脆生生”和“哏”,把“软”给区分出“糯糯的”和“软踏踏”。

孩子的体会多了,自然感受就多了。那么,输出的交流的,自然就变多了。“内向”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所以,对于“输入缺乏型”的引导,那就是五个字“眼耳鼻舌身”!

2.针对“处理缺乏型”的引导方法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兴趣广泛的人。

比如,带孩子去听音乐会,如果家长本身就喜欢欣赏音乐,那就会很自然地对孩子说:“你听那个圆号的声音,听起来多圆润呀!”

“你看那个吹长笛的阿姨,陶醉在音乐中的样子,多美呀!”

“你听那个竖琴的叮叮咚咚清脆的声音,像泉水敲击着山涧一样!”

这样,孩子不仅欣赏到了音乐会,而且在妈妈爸爸引导下,还会把自己看到的场景、听到的声音,进行综合整理,进一步和生活中的场景相结合,拓展了想象力,还提高了自己的欣赏力。小孩子对于事物的综合、整理和联系的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锻炼出来的。

所以,对于“处理缺乏型”的引导,那家长就要做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并且要把自己的思考方法、欣赏角度,说给孩子听。

3.针对“输出缺乏型”的引导方法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呈现多种的表达方式。

都有什么样子的表达方式呢?

你可能会想:那就是语言呗。比如可以用“我喜欢你”,表示喜爱。

有的人可能会多想出一些:还有动作和表情呀。比如可以用拥抱,表示喜爱;也可以用微笑,表示喜爱。

那么除了这些呢?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种表达方式的。

比如,你可以用歌曲来表达,可以用音乐来表达,更可以用绘画和舞蹈来表达。

所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展现出来,想法和情绪的多种艺术表达方式,帮助孩子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当孩子找到自己最舒服的表达方式了,他可以做自己了,他的思路也会更加活跃的。

说了这么多种方法,其实最需要和家长强调的就是,面对“内向”孩子的时候,家长最需要做到的,就是“接纳”。“内向”是一个对性格进行描述的中性词语,不带有任何贬义的色彩。“内向孩子”,只是一个类型的划分,不代表他是个怯懦的人、无用的人、没有人生幸福的人。

当家长能够“接纳”孩子之后,再进行引导——注意,是“引导”,不是“改造”。

“引导”是扬长避短,而“改造”是取长补短。我们生育养育一个孩子,不是要把他“改造”成某一个模型,好让他周围的人生活幸福。而是要把他“引导”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让他自己生活的幸福快乐,并且温暖到周围的人。

记住,先“接纳”孩子,再“引导”孩子。孩子觉得被尊重了,他自然可以踏实做自己。之后,才有可能更好地产生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情!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 vivianstt)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关注宝宝知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第4个回答  2020-02-24

1.当孩子表现为东西占用性,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这种行为时,首先家长要理解他这种行为表现,这是正常的,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树立起自己的物权意识,通过对物品的确认,来认知物品与自己的关系,这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

不较真不责骂。

2,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物权意识敏感期,教会他学会分享的正确做法是不较真不责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会分享是自己教育缺失,有失面子等,于是禁不住责骂孩子,与孩子较真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对的。
3,

找准机会适当提醒。

比较常见的是当孩子跟别人玩耍时,面对彼此的玩具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可适当提醒孩子,教育他:小伙伴把他们的玩具分享给你玩,你高兴吗?当孩子点头后,再告诉他:那你把玩具分给其他小伙伴玩,他们也高兴是吗?这样就可以不强迫、自然性过度给孩子分享的意识分享后归意识

4,当孩子分享他的玩具给别的小伙伴玩时,让孩子明白玩具是属于他自己的,在别人玩完之后也要让小朋友知道需要还回来的,这样让孩子慢慢懂得也愿意分享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