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三要素说的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同时普通心理学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绪与认知不同,它似乎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联系着。从这种联系中可以引申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情绪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被破坏认知过程和行为;认知对事物的评价则可以发动、转移或改变情绪反应和体验。
指情绪的主观体验、情绪的外部表现和人的生理基础。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
1、情绪的主观体验
情绪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即喜、怒、悲、惧等。各种具体情绪的主观体验色调都不相同,他们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需要、追求的目标、认知评价等各方面的差异,同一环境对不同的人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情境,因而产生的情绪也可以不同。但是特定的情绪体验的感受色调,既没有个体、民族的差异,也没有性别、年龄的差异,情绪体验的不变性是使情绪在人际间产生共鸣的保证。
2、情绪的外部表现
情绪具有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表情是表达情绪状态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模式,表情动作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情绪语言,它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情绪的主观体验,成为人际间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工具之一。 情绪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声调表情。
3、人的生理基础
情绪产生时必然伴随着显着的生理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起着调节和整合的作用。大脑皮层对有关感觉信息的识别和评价在引起情绪以及随后的行为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状结构的激活是产生情绪的必要调节;边缘系统参与情绪体验的产生;内分泌系统与自主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直接参与情绪反应。中枢各部位的功能既是定位的,又兼受皮层的整合。由此看来,每一次情绪的发生,都是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躯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整合活动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6
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同时普通心理学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绪与认知不同,它似乎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联系着。从这种联系中可以引申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情绪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被破坏认知过程和行为;认知对事物的评价则可以发动、转移或改变情绪反应和体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8
,人们在行动时总是会给自己提出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就是:“我做什么?”演员在表演时,同样也要给自己提出一个需要去完成的任务。例如前文中提到过的马洛列特柯娃的找别针的那段表演,演员首先应该抓住的是“寻找宝石别针”这个任务。

但是,任何人都会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在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决不会是为做什么而做什么,任何人在干一件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目的。例如:“寻找宝石别针”这个行动就有着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找到它,把它变卖之后去缴纳戏剧学院的学费。这就是说,任何一个行动都是有目的的。所以,为什么做就成为行动中的另一要素。

当人们在完成某一行动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和外界的环境或人发生矛盾,为了克服和战胜外界环境或人的阻碍和抗拒,行动者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去适应,并且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形体的、言语的、表情的)来影响和改变这个环境和人。这种影响和改变外界环境和人的手段,在表演的术语中称之为“适应”,所谓“适应”,也就是指在行动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做。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任何一个行动都是以下三方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的:1.做什么——任务;2.为什么——目的;3.怎样做——适应。

这三者就是行动的三要素。

演员在表演时,如果不能找到或者是抓不住自己行动的任务,即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就难免会陷人马洛列特柯娃那种
第3个回答  2020-12-17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其后,有多次作过这样的比喻。海明威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兴趣。于是,所谓“冰山原则”就成了文学批评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以说”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这种思想使得海明威的语言很简洁,形成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特点。 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原则”作一个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地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包含了情感,而情感之中蕴涵着思想。诚然,就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这四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强调了情感和思想的含蓄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