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孟子散文和庄子散文在创作上的不同特点

如题所述

《孟子》和《庄子》虽都以问答为主,但两者间有显著的区别。《孟子》文中的问句概括起来总共三大类:即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是非问如“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室毁名堂,毁诸?己乎?”反问句在《孟子》中的使用次数相对较多,如“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下,沛然谁能御之?”“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孟子》在进行论辩时,习惯将上述某一类型的问句连续叠加使用,使之成为一个排比问句。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_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擘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足以供之,而王岂卫是哉?这组句子全都是由疑问句组成,用来询问梁惠王的“大欲”。妄图使用武力称霸中国的梁惠王自然是不会主动将自己的“大欲”告诉孟子的,由此孟子先用了一组选择问句来进行提问,最后再以一个反问句结尾。在提问之时,孟子早已知道问题的答案,所以他抢先将所有可以排除的选项全部罗列出来,使得君主最终只能对这些问题给出否定的答案,而这样便有利于话题朝着孟子预设的方向进一步展开。《庄子》中的问句远远不及《孟子》问句的复杂多变。《庄子》散文虽然也有主客双方对答的谈话内容,但大多是一人向另一人求教的结构模式,其中求教之人大多是真心向道,所以在对话之中施教者并不需要使用一问一答这样的互动。因此,《庄子》中得道者即使提出问题,往往也不需要对方回答。这样,《庄子》中的问句大多是是非疑问句,而选择疑问句和特指疑问句则相对较少。当然,《庄子》中也不乏问句用得精彩的篇章,如《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_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