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最好的年龄段是在哪?

如题所述

心理学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出生到一岁)、婴儿期(一岁到三岁)、幼儿期或学前期(三岁到六七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后三个阶段,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

童年期

童年期(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第一时期,正是孩子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其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六点:

(1)感觉、知觉和注意力的随意性较强。

(2)自我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较差。

(3)情感外露,可塑性大。

(4)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模仿性。

(5)有很强的好奇心,感情多变而且外露。

(6)独立性较差,活动能力较弱。

思想特点:思想单纯,天真幼稚,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和塑造。

这一阶段孩子的活动有了目标,抽象思维相当发达,集体主义感已经发展起来,是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打基础的最好时机。家长应该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教育孩子。

在这个年龄段,家长是其主要依靠的对象,孩子一般都听家长的话。家长应该趁此机会教孩子正确判断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等。让孩子成为一个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好学生。只要孩子把这些优良品质融汇到思想深处,并能控制自己的行动,养成自己的习惯,不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十分有利,而且,对家长今后教育孩子也大有益处。

培养孩子优良品德的三个最佳时期
少年期

少年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是第二时期,正是孩子在初中读书的时候,也是变化最大的一个阶段。其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1)增强了独立意识和行为能力

(2)增强了自尊心、自信心。

(3)情感向稳定、内向方向发展。

(4)开始关注异性。

(5)形象思维逐渐向逻辑思维发展。

思想特点:开始追求平等,萌生民主、自由的意识。但是,思想不成熟,有时摇摆,看问题容易片面,行为偏激。

这一阶段孩子的抽象思维发达,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兴趣扩展,意志坚定,性意识趋于成熟,是一个人不稳定的独特时期,心理学上称为危险期(犯罪的可能性大)。并且有了成人意识,孩子希望与大人获得同样的席位,甚至家里的钱是怎么花的他也想过问。

这个时期,家长要切记一条:一定不要压服孩子。这个时期的少年有不少正是对家长或老师的高压政策不满,才产生了逆反心理,变得不听话、爱说谎、逃学、出入网吧,有的甚至加入了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5
素质教育其实本身就是筑基,所以最好的阶段肯定是在幼儿园、中小学这个区段。
每个阶段培养的重心都不太一样,所以很难区分哪一个阶段是最重要的。比如在幼儿阶段,孩子主要的培养敏感期,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幼儿阶段,也就是上小学之前。家长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敏感期进行科学的培养,那么孩子在起点就会比其他的孩子要高出一大截。
再比如在小学阶段孩子基本上开启了学习之旅,所以这个阶段培养孩子基础的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学习的科目较少,学习难度也比较低,所以多数孩子在学习上还是相对游刃有余的,但是如果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略了孩子这些基础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会让孩子进入中学以后陷入学习的困境。
如小学阶段不会出现明显的文理分化,但是进入中学以后,孩子文理偏科的现象就会非常严重,就在于我们在小学阶段没有注重孩子基础的学科思维培养有极大的关联。
进入中学以后,孩子的学习科目会大幅度增加,学习难度也会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在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的孩子逐步的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最适合自己,同时也能把自己的优势给发挥出来的。
但整体来看,绝大多数孩子并没有在这个阶段形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体系,这就会导致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增加,孩子在学习上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吃力。
所以,在每个阶段素质教育的核心和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很难用哪一个最重要来区分,只能说在不同的阶段,我们的家长要注重在不同的时期培养孩子不同的学习素养。
基于我们的实践和观察来看,绝大多数家长在孩子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常识上是极度匮乏的,绝大多数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基础的培养都是远远没有完成和达到标准的。
第2个回答  2021-06-05
素质教育其实本身就是筑基,所以最好的阶段肯定是在幼儿园、中小学这个区段。每个阶段培养的重心都不太一样,所以很难区分哪一个阶段是最重要的。


比如在幼儿阶段,孩子主要的培养敏感期,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幼儿阶段,也就是上小学之前。家长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敏感期进行科学的培养,那么孩子在起点就会比其他的孩子要高出一大截。

再比如在小学阶段孩子基本上开启了学习之旅,所以这个阶段培养孩子基础的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学习的科目较少,学习难度也比较低,所以多数孩子在学习上还是相对游刃有余的,但是如果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略了孩子这些基础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会让孩子进入中学以后陷入学习的困境。如小学阶段不会出现明显的文理分化,但是进入中学以后,孩子文理偏科的现象就会非常严重,就在于我们在小学阶段没有注重孩子基础的学科思维培养有极大的关联。


进入中学以后,孩子的学习科目会大幅度增加,学习难度也会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在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的孩子逐步的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最适合自己,同时也能把自己的优势给发挥出来的。但整体来看,绝大多数孩子并没有在这个阶段形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体系,这就会导致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增加,孩子在学习上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吃力。

所以,在每个阶段素质教育的核心和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很难用哪一个最重要来区分,只能说在不同的阶段,我们的家长要注重在不同的时期培养孩子不同的学习素养。
第3个回答  2021-06-05
素质教育其实本身就是筑基,所以最好的阶段肯定是在幼儿园、中小学这个区段。每个阶段培养的重心都不太一样,所以很难区分哪一个阶段是最重要的。
比如在幼儿阶段,孩子主要的培养敏感期,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幼儿阶段,也就是上小学之前。家长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敏感期进行科学的培养,那么孩子在起点就会比其他的孩子要高出一大截。
再比如在小学阶段孩子基本上开启了学习之旅,所以这个阶段培养孩子基础的学习习惯和学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学习的科目较少,学习难度也比较低,所以多数孩子在学习上还是相对游刃有余的,但是如果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略了孩子这些基础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会让孩子进入中学以后陷入学习的困境。如小学阶段不会出现明显的文理分化,但是进入中学以后,孩子文理偏科的现象就会非常严重,就在于我们在小学阶段没有注重孩子基础的学科思维培养有极大的关联。
第4个回答  2021-06-05
心理学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出生到一岁)、婴儿期(一岁到三岁)、幼儿期或学前期(三岁到六七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后三个阶段,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

童年期

童年期(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第一时期,正是孩子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其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六点:

(1)感觉、知觉和注意力的随意性较强。

(2)自我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较差。

(3)情感外露,可塑性大。

(4)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模仿性。

(5)有很强的好奇心,感情多变而且外露。

(6)独立性较差,活动能力较弱。

思想特点:思想单纯,天真幼稚,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和塑造。

这一阶段孩子的活动有了目标,抽象思维相当发达,集体主义感已经发展起来,是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打基础的最好时机。家长应该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教育孩子。

在这个年龄段,家长是其主要依靠的对象,孩子一般都听家长的话。家长应该趁此机会教孩子正确判断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等。让孩子成为一个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好学生。只要孩子把这些优良品质融汇到思想深处,并能控制自己的行动,养成自己的习惯,不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十分有利,而且,对家长今后教育孩子也大有益处。

培养孩子优良品德的三个最佳时期
少年期

少年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是第二时期,正是孩子在初中读书的时候,也是变化最大的一个阶段。其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1)增强了独立意识和行为能力。

(2)增强了自尊心、自信心。

(3)情感向稳定、内向方向发展。

(4)开始关注异性。

(5)形象思维逐渐向逻辑思维发展。

思想特点:开始追求平等,萌生民主、自由的意识。但是,思想不成熟,有时摇摆,看问题容易片面,行为偏激。

这一阶段孩子的抽象思维发达,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兴趣扩展,意志坚定,性意识趋于成熟,是一个人不稳定的独特时期,心理学上称为危险期(犯罪的可能性大)。并且有了成人意识,孩子希望与大人获得同样的席位,甚至家里的钱是怎么花的他也想过问。

这个时期,家长要切记一条:一定不要压服孩子。这个时期的少年有不少正是对家长或老师的高压政策不满,才产生了逆反心理,变得不听话、爱说谎、逃学、出入网吧,有的甚至加入了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