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中函的结束语一般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告知函:专此函达;

2、询问函:特呈函,盼予函复;

3、商洽函:可否,请予研究函复;

4、请求批准函:特呈函,请予批准函复。

扩展资料

函是指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时所使用的公文。函是一种平行文,不能用于上下级机关 。函作为公文中惟一的一种平行文种,其适用的范围相当广泛。

“函”有下列三方面的作用:

(一)相互商洽工作。如调动干部,联系参观、学习,联系业务,邀请参观指导……。

(二)询问和答复问题。如天津市民政局向民政部门询问的“关于机关离休干部病故抚恤问题”的问题以及民政部对此问题的答复,都是用“函”的形式。

(三)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如《民政部关于请安排每年生产三百辆火葬运尸专用车的函》就是为向国家计划委员会请求批准而发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2

(1)告知函:专此函达;
(2)询问函:特呈函,盼予函复;
(3)商洽函:可否,请予研究函复;
(4)请求批准函:特呈函,请予批准函复。
还有:特此函商;妥否,请予函复;此复,等等。

拓展资料:

函是指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时所使用的公文。函是一种平行文,不能用于上下级机关  。

函作为公文中惟一的一种平行文种,其适用的范围相当广泛。

特点

(一)沟通性

公文函

函对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起着沟通作用,充分显示平行文种的功能,这是其他公文所不具备的特点。

(二)灵活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文关系灵活。函是平行公文,但是它除了平行行文外,还可以向上行文或向下行文,没有其他文种那样严格的特殊行文关系的限制。二是格式灵活,除了国家高级机关的主要函必须按照公文的格式、行文要求行文外,其他一般函,比较灵活自便,也可以按照公文的格式及行文要求办。可以有文头版,也可以没有文头版,不编发文字号,甚至可以不拟标题。

(三)单一性

函的主体内容应该具备单一性的特点,一份函只宜写一件事项。

作用

编辑

公文函

“函”有下列三方面的作用:

(一)相互商洽工作。如调动干部,联系参观、学习,联系业务,邀请参观指导……。

(二)询问和答复问题。如天津市民政局向民政部门询问的“关于机关离休干部病故抚恤问题”的问题以及民政部对此问题的答复,都是用“函”的形式。

(三)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如《民政部关于请安排每年生产三百辆火葬运尸专用车的函》就是为向国家计划委员会请求批准而发的。

函,从广义上讲,就是信件。它是人们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一种常用的书面形式。但是,作为公文法定文种的函,就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一般书信的范畴,不仅用途更为广泛,最重要的是赋予了其法定效力。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这说明,除有直属上下级之间隶属关系外的一切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甚至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一律用“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涉及的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在阐述“函的效力”时强调指出:“函作为主要文种之一,与其他主要文种同样具有由制发机关权限决定的法定效力。”(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2004年第1期《泛议“函”的使用与写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31
(1)告知函:专此函达;
(2)询问函:特呈函,盼予函复;
(3)商洽函:可否,请予研究函复;
(4)请求批准函:特呈函,请予批准函复。
还有:特此函商;妥否,请予函复;此复,等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9

告知函:专此函达;

询问函:特呈函,盼予函复;

商洽函:可否,请予研究函复;

请求批准函:特呈函,请予批准函复。

还有:特此函商;妥否,请予函复;此复,等等。

扩展资料:

在行文方向上,不仅可以在平行机关之间行文,而且可以在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行文,其中包括上级机关或者下级机关行文。在适用的内容方面,它除了主要用于不相隶属机关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外,也可以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向上级机关询问具体事项,还可以用于上级机关答复下级机关的询问或请求批准事项,以及上级机关催办下级机关有关事宜,如要求下级机关函报报表、材料、统计数字等。此外,函有时还可用于上级机关对某件原发文件作较小的补充或更正。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2-21
(1)告知函:专此函达;
(2)询问函:特呈函,盼予函复;
(3)商洽函:可否,请予研究函复;
(4)请求批准函:特呈函,请予批准函复.
还有:特此函商;妥否,请予函复;此复,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