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大学生的出路在那里?

如题所述

  大学生找工作难,年年难,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尤其难。比起城市大学生,他们更缺钱,有的人还身背重债,他们也缺城市大学生找工作所具备的关系网,缺好爸爸,那么农村大学生的出路究竟在哪儿呢?

  最近我在报上看到的一条消息给了我很多启发。据《人民日报》报道,《生活文摘报》转载,这条消息的题目是《动物学女硕士辞职回乡当猪倌》,全文如下:

  朱艳霞是毕业于浙江大学植物营养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丈夫何松伟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学的是动物科学专业,尽管毕业后两口子在浙江的工作收入不菲,可朱艳霞觉得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发挥不了他们的特长。2008年初,朱艳霞和何松伟带着积攒的20多万元,回到河南新野农村,当起了“猪倌”。两年来,朱艳霞和丈夫埋头苦干,锐意创新,采用生态养猪技术获得成功,不仅零排放,无污染,而且饲养的猪可快速育肥,达到“供港标准”。夫妻俩鼓捣着电脑,培养微生物养猪,饲养的猪长得快,猪舍还没有异味,乡邻们纷纷登门拜访取经。据了解,传统的养殖方法一个人最多可养百余头猪。而朱艳霞他们每个人最多能养500多头猪,同时还大大缩短了猪的出栏时间。

  谁说大学生没出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照样可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上报道中的这对夫妻都是出身于农村的,他们干农活不觉得掉价,吃得起苦,在农村发展,比起在城市挤破头地竞争工作、房子、车子,空间更大,钱也不少赚。

  中国现在一方面培养了很多大学生,但很多用人单位找不到适合工作的人才,很多大学生在城市很茫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又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农村大学生总想跳出农门,觉得好不容易出来了,就再也不愿意回去当农民,有的大学生在农村当几年村官,为的还是将来有一天离开农村,当村官是为了给考研找工作攒些“本钱”。其实中国的问题主要就是农村问题,解决好了农村问题,其他城市问题也迎刃而解。比如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看起来是车多了人多了,实际上还是因为整个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人们都想往北京这种福利好各种资源丰富的地方跑,如果中国的农村解决了贫困问题,农村跟城市一样富裕,就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富人都愿意住在乡下,乡下风景美,空气质量好,生活质量不仅不比大城市差,反而超过城市,那中国人也不用都挤破头地往城市涌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中国被扭曲了,没有实现。我就是搞理科的,我清楚地看到我们大学里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是跟生产生活脱节的,中国的大学以及各种其他研究院所挤满了中国最精华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搞的科研对生产力没起任何作用,论文好不容易写出来发表了,但仅此而已,没有人来把论文转化成技术,而整个社会又极缺人才和知识,农村尤其缺。城市长大的大学生让他们去农村干农活可能不太现实,农村大学生懂电脑、懂外语、脑子灵活,他们中的一些人应该回到农村建设自己的家乡。

  以美国为例,我记得很早以前就听说美国人口里只有5%为农民,也就是农场主,他们务农一般都要取得许可,而农业专业的毕业文凭就是最基本的条件,农场主家庭用高科技手段生产,种庄稼、果树,养殖畜禽,一个家庭可以养活很多人。中国留美的学生没听说有学农的,他们一般都是学美国需要的专业,毕业后就留在美国了,而中国依然缺少农业人才。中国现在的义务教育也没有真正实行,很多农村小孩看到即使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干脆连中学都不愿意念了。其实在农村即使是初中毕业也能懂不少知识,也应该懂一些科学种田养殖的方法。

  我就有亲戚在农村,我的一个堂姐生长在河北农村,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她一直在农村务农,嫁的第一个丈夫是个精神病,不得已离了婚,第二任丈夫又因诈骗罪进过监狱,堂姐的命运很悲惨,我们家多年来不停地给她寄钱寄物,我曾经分别打电话写信给她,替她想办法出主意,想帮助她脱离贫困。打电话时说得好好的,口头上都答应了,但实际上什么也没做到。写信给她,我说你也算有点文化,应该学会科学种植养殖(她曾经养过鸡,但鸡得病都死了),不懂的问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或者让孩子帮你。结果这封信连个回信也没有,如石沉大海,她已经木讷地连信都懒得写了,多年的贫困生活已经把她折磨得脸上一副发呆的样子。这样的人已经没有精气神了,生活变成了一种忍受。一个人如果自己不帮自己,那别人怎么帮也没用了。

  国家应该鼓励农村出来的人才回到农村去,给与贷款等优惠,农村的中小学应该多教些跟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而不是完全像城市学生那样的课程。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实际上这是个不符合世界潮流的口号,已经落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28
·
第2个回答  2011-08-25
大学毕业后,没什么区别,看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人生规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