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如题所述

我认为在前1%的高中生里,这有的人是靠着天赋,有的人是靠着努力。不过一般有着天赋的人,也需要努力才能够达到这1%。

我的发小这是一个在百前1%的高中生里的这样一个学生。他是一个既刻苦又有着天赋的人。我还记着当时和他一起念书的时候,他的那个勤奋的劲儿就着实的让我佩服。他是一个特别刻苦的人,他每天早上5:30就起来背单词,我印象里特别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12年的冬天,那是一个特别冷的冬天,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拿着一把单词说一边走着一边背着。本来刚开始的几天,我也是和他一样,这样学习。但是坚持了几天以后,我实在就发现自己的毅力不行,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他即使是再艰苦的环境,他也会那样的学习。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高考成绩考上了我们省的第八,然后走了华北电力大学的一个电气专业。

我还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有着天赋,但不是那么刻苦的人。我们往往听好几遍才能会的题,他往往听一遍就能会,他下了课以后基本都不怎么看书,他只是在课上好好学习。我有一次就问他只在课上好好学习,怎么才能像你一样做题都会。他告诉我他也没有什么秘诀,只不过就是他课上好好听了以后,然后下来做题,就是感觉题比较简单,然后就都会做。他并不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好学生,但他也不是一个差事,他凭借着他的天赋,高考的时候也考了600多分儿,也考上了一个211的高校,但是我认为他这样的学生如果好好学习的话,她肯定能考上一个985大学。所以天赋和努力在高考里面都很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9

同样的天赋靠努力,不一样的天赋,努力可以弥补天赋。

在我们的课本上,有无数的经典语句:天道酬勤、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有书山有路勤为径等等,从这些话语无不说明勤奋的重要。

就如我们课文中的伤仲永,天赋卓绝,谁可比拟,然而在聪明的大脑,在没有新知识的灌溉,最后还不是平庸至极。

第2个回答  2020-05-11

既不是天赋,也不是努力。

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在十几年间由成长环境,出身阶级,教育资源等因素潜移默化形成的习惯。

我知道,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

总而言之,很多人的学习观就是

成绩=天赋×努力;

天赋=成绩÷努力;

努力=成绩÷天赋,这套简单的公式。

这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学习观。

首先亮明,这篇文章将要论证的观点是:

1. 天赋的差距是存在的,并且这种差距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

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

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

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

重要的话说三遍!

2. 但是,大多数人高估了这种纯天赋的作用的重要性。人们对学习现象下意识的肤浅认知,会导致我们把很多其实源于后天习惯,但比较隐蔽的因素归因于天赋。(请注意,我这里论证的不是“差距不存在”,而是“这个差距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其中被高估的部分多源于习惯的贡献)

学习习惯有多重要?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

——于是,同样是刷书遇到枯燥的章节,前者在低刺激的环境中更倾向于走神,花了两小时在随时袭来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强推完了这个坎;

而后者更倾向于专注下去,二十分钟就能推完。并且两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别;

同样是上课接受信息,刺激阈值更高的前者,在低刺激的信息流中更容易随时「滑落」至其记忆中高刺激的事物,比如走神想到昨天的游戏或和女神的约会;

而阈值更低的后者,则更容易适应低刺激信息流,从而进入状态。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教育环境中,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来开小差的快感,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使其习惯于拖延

而习惯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于是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

——于是,同样是上课讲到稍微艰难的点,前者更倾向于打算拖到课后再消化,然后开起了小差,后者则更倾向于直接正面刚,当下解决问题。

结果前者不仅上课的时间完全浪费,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极多的时间亏损;

而后者则能在一马平川的课后时间自由地平推进度刷熟练,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学习时间。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

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可能会在早期缺乏挑战困难的教育,于是更习惯于放弃;

而学习习惯好的人则在一件件坚持后完成的难题中得到成就感,从而更习惯于坚持。

——于是,同样是学习中遇到难题,前者可能畏难而放弃,认为没必要研究那么难的问题;而后者则会仔细钻研,然后干掉大BOSS,暴涨一波经验值,在滚雪球的挑战与成就感中达到越来越高的等级。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天赋,是智商。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这个动作只是在积累路程,大错特错。学习也能积累学习的速度——换言之,学习本身是自带微小的加速度的

越学习,就越适应学习,越在“放纵/学习”的艰难抉择中选择后者,你对后者的突触建立就更强一分,下次选择坚持学习也就不那么痛苦一些。所以,我一向认为,那些说什么“能够努力也是一种天赋”的,不是思维过于简单,就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当然,更不用说学习本身还能让你积累试错经验,改进学习方式了。

第3个回答  2020-05-09

排名在前1%的学生,既不是靠天赋,也不是靠努力。真正决定性的因素是习惯。

排名在前1%的学生,既不是靠天赋,也不是靠努力。真正决定性的因素是习惯。

我知道,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他们看来,天天上课睡觉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最后考试九十多,就是天赋高,认真听课挑灯夜战,结果最多六七十,就是天赋低。

在他们看来,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是天赋高,苦思冥想也一头雾水就是天赋低。

在他们看来,天赋完全是基因决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这种差距。天赋是勤奋的功率。

总而言之,很多人的学习观就是:“成绩=天赋×努力;天赋=成绩÷努力;努力=成绩÷天赋”,这套简单的公式,真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学习观。

我认为,天赋的差距是存在的,并且这种差距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存在的,我没有完全否定天赋的重要性。

但是,大多数人高估了这种纯天赋的作用的重要性。

人们对学习现象下意识的肤浅认知,会导致我们把很多其实源于后天习惯但比较隐蔽的因素,归因于天赋。

学习本身是自带加速度的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谓的“天赋”,应该叫“伪天赋”才对。

那些让“学神”们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类: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这两者的作用是如此广泛,如此隐蔽,以至于渗透到了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就是一种“天赋”的错觉。

第4个回答  2020-05-11
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
无论是在逛街或者是逛商场,都是会看见一些英语单词的,那么就可能会记下来,之后回到家中再查一查是什么意思,这就会比其他同学掌握的单词更多了。在考试的时候,即使遇到老师没有讲过的,那么想必也能够知道是什么意思,自然成绩就很好。
学习都出于兴趣,学语言很枯燥但她就觉得很好玩。有些内容特别枯燥她也能生生找玩的地方来,脑洞大开,心态轻松。有时候她明明是在学习你都会以为她是在玩。
  其次,她有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她给我举过几个例子,就不敷述了。我相信她还有知识分类的方法,逻辑思考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她在学习过程中摸索总结的。
天生不学即会。大多数人对天赋的认识是这样的:平时上课睡觉打游戏,考前突击补习,考试成绩一公布成绩就是八九十。相比那些认真听课作业,考试成绩却是六七十的学生,就是天赋低。面对同样的试题,天赋高的学生秒懂,而天赋低的人苦思冥想也终究是一头雾水。在天赋论眼里的人看来,天赋完全是基因使然,不可逾越。那些天赋低的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这种差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