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如题所述

“荣耀 历史 ”用心为你解答。

古人用字极准,微言大义,因此“君”与“侯”是有区别的, 简单来说就是“侯”比“君”尊贵,两者都有封地,但是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既然这样那很多人就会提出一个问题:

商鞅变法如此大的功劳,被秦孝公封在商于之地,封号商君;而魏冉被封为穰侯、范雎被封为应侯、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虽然他们都有功劳,但是远不如商鞅吧,为什么地位要比商鞅高呢?

这就需要了解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爵位制度和一些 历史 事件了。

春秋战国时期爵位有五等, 公、侯、伯、子、男 ,早期诸侯国的地位并不是按照实力来排行的,而是按照国君的爵位来定的。

秦国、楚国、齐国、宋国、虢国,这五个诸侯国的地位孰高孰低?

按照我们的理解,秦国、楚国、齐国是第一等,宋国第二等,虢国不入流,但事实并非如此,宋国和虢国是第一等,齐国和秦国第二等,楚国第四等。


宋国和虢国国君是公爵 ,前者初代国君是商汤的后代,后者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叔叔,两者都被周武王封为公爵,初代公爵国只有7个,后来不断增加。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姜子牙被周武王封为侯爵,所以 齐国是侯爵国

楚国的地位最低,国君仅仅是子爵 ,在西周时期楚国都是被当作蛮夷,诸侯国到京畿祭祀的时候,楚国国君只能去烧火。

秦国出现的时间最晚,一开始只是周王室附庸,因为协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被提升为诸侯国,初代国君秦襄公是侯爵,因此 秦国是侯爵国

诸侯王有权将自己的土地封给士大夫,但是爵位肯定不能超过自己,比如说 齐国国君自己是个侯爵,总不能封自己的臣子为公爵或者侯爵吧,只能是封比自己低的。

回到秦国,秦孝公只是个侯爵,他不可能封商鞅为侯爵,而“君”的地位仅仅比“侯爵”稍低,这已经是秦孝公能对商鞅做的最大封赏,足以体现商鞅的功劳。

随着周王室式微,诸侯国崛起,到了后期大家也都不理会周天子定下的规矩了,开始自己给自己提升爵位了,标志性事件是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 五国相王 ,即相互承认对方为王,周天子权威荡然无存。


魏国、赵国、韩国三家分晋的时候,三国国君只是侯爵,现在居然称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了。

到了战国后期,战国七雄国君均称王, 秦国于秦惠文王时期称王 (世系传承: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嬴政都是王,自然可以封范雎、吕不韦等人为侯了,如果商鞅生活在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时代,以他的功劳封个公爵都有可能的吧。

电视剧《大秦赋》的热播,让许多人对剧中的“君”和“侯”有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何为“君”?什么是“侯”?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战国时期,“君”和“侯”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硬要找出个“区别”,那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君”和“侯”的封号不同!“君”,说通俗点,就是“好听点”,有点“尊贵”感。说白了,“君”和“侯”,就是今天“司长”和“厅长”的区别,实质上是一个级别。同样为“君”为“侯”,但封地的大小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的权“侯”封地很大,如吕不韦这个文信侯、芈月的弟弟魏冉的穰侯。

封“君”封“侯”的大量出现是在战国中期各国君主称王之后。

君、侯爵位均为战国诸国之显爵。其实,“侯”与“君”在战国时是可以互相通用,封君亦侯,侯亦封君,封君包括“君”和“侯”。如:秦相范雎封应地,号应侯,也称应君。于是,“君侯”一词应运而生。但是,“君侯”合起来用在某人身上,那么此人绝对是“非显即贵”!

“君” ,放在战国时期,主要是赐予功臣和贵族的封号。如:“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战国时,还有著名的商君(商鞅)、长安君(嬴成蟜,嬴政弟)、武安君(白起)、昌平君(熊启,末期秦国丞相,秦始皇的表叔,末代楚王)等。

“君”是有封地的!大名鼎鼎的商鞅,有功于秦,秦孝公时,赐予商於十五邑,封为“商君”。谁能说“君”,是没有封地的?

“侯” ,放在战国时期,主要是封给权臣和对国家有巨大贡献者的爵位。如:“商人谋国”的吕不韦,帮公子异人(后改名为子楚)先后成为“嫡子”—“太子—“王”,被封为文信侯。嬴政的“假父”嫪毐因“伺候”太后赵氏“有功”,就被封为长信侯。“侯”放在战国,肯定是有封地的,可以说是“国中之国”。

前面,我已说过,侯爵封君一般授予宗室贵族。 “苏秦曰:‘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当时的苏秦一语就道破了封侯和封君的“奥秘”。总之,在战国时期,如果你身上没有王室血脉,或者没有巨功,想当个“君”和侯,“难于上青天”!当个“猴”是很容易的!

最后,我想说一句:了解了“君”和“侯”,我们根本不要纠结战国时,“君”大还是“侯”大的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知道它们是一个封号爵位即可!

@吴建彬

君和侯都是爵位,但系统不一样。

侯是军功爵,靠打仗打出来的。

君是恩封,多是秦王的至亲,或无法用军功衡量的文官。

商鞅发明了二十级军功爵制度,通过军功可以一级一级往上升,其顶点就是彻侯(也叫列侯)。

军功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斩首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物资多少、攻破降服城池多少,秦国通过军功爵,打破了世卿垄断官员岗位,为秦国上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大了将士的斗争心,壮大了秦国的国力。

但,世卿并没有完全消失,世卿原本是以前的同姓宗室分出去的家族,或者是帮助秦君打天下的异姓功臣的后代,他们因为祖宗的荣耀,不分优劣,都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这就是所谓世卿,实行军功爵打破了他们的金饭碗,绝大多数人都得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换得一个前程。

但有一小部分人例外。

作为秦君,你可以优待儿子,能优待亲兄弟吗?能优待亲兄弟,能优待堂兄弟呢?同曾祖的族弟呢?同高祖的呢?

你肯定不能优待所有人,因为蛋糕有限,人有亲疏远近,好的待遇肯定从关系近的开始。

你可以让已经八辈子才打上关系的亲戚上战场,但如果是秦王的亲儿子,亲兄弟呢?我想他不一定舍得。

故而军功爵还是不能适用于所有人,于是就有了君这个爵位,这个爵位灵活度比较大,待遇可低可高,而且不要求有军功,只要秦王高兴,可以给任何人封君,当然了,为了不破坏军功爵的主流地位,封君还是尽量少比较好。

封君者,多半是秦王的至亲,如秦王稷时期的四贵三个封君,他们分别是舅舅穰侯魏冉、舅舅华阳君芈戎、弟弟高陵君公子悝、弟弟泾阳君公子芾。

还有一种,主要是文官谋士,因为出谋划策难以用军功去衡量,故而也用封君来代替封侯,比如武信君张仪,张仪用连横破合纵,其功劳难以用杀多少敌人去衡量,故而封君而不是封侯。

所以:

侯是爵位的顶点,待遇最高,由军功获得。

君待遇可低可高,由君王赐予。

侯更大更尊。

侯可降为君,君可升为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