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 驳王世贞完璧归赵论 译文

如题所述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而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象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译文
  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归还(赵国),人们都称赞他,而我却不认为这件事是好的。
  秦国用十五座城作为条件,想要欺骗赵国来夺得赵国的和氏璧。(秦国)那时说是要和氏璧,这是实情,不是为了试探赵国。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给秦国,没有得到秦国的人情却将和氏璧交给他们;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但不害怕他们就不将和氏璧交给秦人,赵国得到了秦国的人情又害怕他们就将和氏璧交给秦人。按理只有这两种情况,怎么会有又害怕秦人却又挑起了他们的怒气的。
  至于(如果)秦国要和氏璧,而赵国不给秦国,那么双方都没有什么过错。(如果)赵国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但秦国不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这是秦国的不对。(如果)秦国将十五座城交给赵国而赵国不将和氏璧交给了秦国,这是赵国的不对。(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国一方,那就应该放弃和氏璧;害怕放弃和氏璧,那就应该不同意秦国的请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图来商量,又设立了九宾的礼节还要沐浴焚香来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蔺相如可以这样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不会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赵国的宝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却是秦国的珍宝。现在秦王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将十五座城池交给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会抱怨秦王丢弃他们象丢弃小草一样。秦王你不交出城池从而欺骗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但是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让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讲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们国家,来表明秦王的失信。”象这样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只不过现在蔺相如叫门客带着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那时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假使秦王生了气而在市集将蔺相如杀掉,派武安君白起带领十万大军来攻打邯郸。获胜一次就能将蔺相如一家灭族。再次获胜那么和氏璧还是属于秦国的。
  于是我认为:“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为上天在帮他忙。”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对秦王态度强硬,和廉颇搞好关系,是由于越出乎意料越好;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关系啊!

  驳王世贞“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璧,天下称焉。而明人王世贞固非之。曰秦取璧情也,非欲窥赵。赵予否,两言决耳。而相如既奉璧往使,又使舍人怀而逃之。奉璧,畏秦也;怀而逃,挑秦怒也。既畏而复挑其怒,不智也。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由此观之,相如之举谬矣。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也。
  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因势诈璧,非欲以窥赵,秦用心明矣,太史公岂不知耶?然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秦之贪岂两言可决乎?赵不予,秦必恃其强而滋衅也。太史公传曰“……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渑池会上秦之群臣犹言“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以辱赵。此足证矣。
  赵固畏秦也,亦非不予也,直不肯予而无所获耳。此势也。
  时秦行霸道于天下,六国尤怼。楚既牵其主力,焉分兵制赵与?且赵王非昏聩软弱之君,以一璧故怒强秦以致兵患,固非所愿;然拱手奉璧而徒见欺于秦,尤不忍也。虽力不足拒,亦有良将制兵,绝非易于,独甘心束手就辱哉!史公载,既完璧,秦伐赵者再,获小胜而使使告赵王,欲为好。何也?战而无力矣。渑池会相如辱秦君臣,然以赵盛设兵以待,秦不敢动。由此观之,赵奋而抗之,秦且无奈何也,何以徒奉璧也与?
  然则赵盍绝秦望于前,而使相如临险境且犯秦乎?免秦兵扰境而民不得安枕也。且与秦相较,赵固弱也。以一璧易十五城,阙秦以利赵,胡不为?使拥而贵之,至秦有余力犯赵,则宗庙且不保,璧又何贵乎?赵之君臣非庸懦者也,守其土,义不赂秦,廉颇、李牧数却之。及亡,以在五国后矣。如此之君,独不知轻璧而厚土耶?故奉璧,非不得已,图存之道也。相如负此重任而使秦,能据理力拒,句句见智,处处见胆,危急处蹈死不顾,卒不辱使命。此诚勇士也,岂天之曲全哉!是以知王氏大谬矣

  希望可以帮到你,亲,是一中的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31
呃 都一中的吗?
第2个回答  2011-08-31
不是要译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