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的散文作品,无论是在怀念延安生活的篇章中,还是通过表达对社会主义的热爱,都鲜明地传递了继承革命传统的积极精神。他的散文风格独特,善于从小处入手,通过寻常事物挖掘深层含义,例如在《记一辆纺车》中,手摇纺车成为了延安精神——与困难抗争并从中找到乐趣的象征。
吴伯箫的写作过程并非即兴,而是深思熟虑后的产物。他会在一段时间的情感积累后,回顾过去,将琐碎经历升华成深情的散文。比如《延安生活》,他直到15年后才将其化为文字,这样的沉淀使得作品情感深沉,印象饱满。作为我国卓越的散文家,他的创作生涯始于1925年的北京,第一部作品《街头夜》因历史原因未能出版。在山东任教期间,他的散文如《山屋》、《岛上的季节》等逐渐成熟,被现代评论家视为开创了"豪放派"的先驱,1931年,以《羽书》为代表作在上海出版。
延安时期,他的战地通讯在《抗战文艺》等媒体发表,如《集潞安风物》、《黑红点》等,展现了吴伯箫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东北时期,他的散文如《出发点》、《向海洋》等,后来集结为《出发集》。而《记一辆纺车》等作品在60年代初期,以描绘延安生活而闻名,收录于《北极星》。新时期,他创作的《天涯》、《忘年》等佳作,直至1982年的《往年》是他创作生涯的最后篇章。吴伯箫离世后,他的散文作品被广泛出版,如《吴伯箫散文选》和《吴伯箫文集》。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