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逻辑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心理逻辑名词解释:指主体内心的情感逻辑、理想逻辑。

心理逻辑学(psychologic)是由挪威教授创建。Smedlund原本也是一位实验心理学家,但出于对当前学院心理学经验主义传统的怀疑,其兴趣逐渐转移到对心理学研究的概念分析上。迄今为止,Smedslund已对自我效能(1978,1982)、社会心理学(1979,1998)、心理治疗(1981)、情绪(1992)、发展心理学(1995)等领域进行了分析。

《斯堪的纳维亚心理学杂志》1999年出了一期专辑,邀请世界各国30余位知名心理学家就Smedlund对记忆研究的分析展开讨论。本文简要介绍了心理逻辑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对记忆研究的分析思路,并就该专辑中的几方面主要观点进行了综述。

心理逻辑学独特的分析思路对记忆研究方法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可供借鉴。心理逻辑学源于30年前兴起的大众心理学(commonsensepsychology或folkpsychology)。

大众心理学有两层含义。其一认为大众心理学是一些由非专业人员所提出来的经验性预言和解释,是步入科学心理学的开端。这说明,对于心理现象,非专业的理解和科学的理解是有联系的。通过对心理现象非专业理解的分析和阐释,有可能为心理现象的科学理解发展一套概念体系。心理逻辑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另一层含义则认为它是一种"一致认同的不证自明"(consensuallyself-evident),即所有人都会把这些命题视作当然或必真,而且相信别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Smedslund认为,为了实现有效的沟通,每种语言中都有很多表达是不被接受的、荒唐的(如"她非常害怕蛇,总想亲近它"),而另一些则被视作当然(如"她非常害怕蛇,总想避开它"),这即是语言的语义约束性?(semantic?constraint)。

在语义约束的作用下,如果获得了相关情景下充足的信息,人们常常能一致地推论出一个人必将有的或不会有的一些想法、意愿和感受。

上述对大众心理学的理解正是心理逻辑学形成的基础。所谓心理逻辑学,就是在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下,由"一致认同的不证自明"的命题所组成的一个理论体系。这些命题以公理及其推论的形式出现。

最新版的心理逻辑学[1]包括22个原始概念,43项技术术语的定义(基于原始概念)和56条公理,Smedslund把它们分门别类编以序号,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从这种观点出发,人们的很多推测并非基于对该类事件以往发生频率的经验,而是基于对语言的一般理解上。例如,我们都相信:除非一个更强的别的动机介入,"她非常害怕蛇,总想避开它"必为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