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是什么

如题所述

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
鎏金不是指某种材质,而是一种需要用黄金这种材质加工制作的传统金属工艺。鎏金是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它被涂在铜器的表面,然后加热使汞蒸发,让金附着在铜器表面。
鎏金工艺最早发源于春秋末战国初,在此后一直应用于小器物的装饰,常见的器型则有带钩,铜环、铺首等。鎏金的制作过程分别为5步,铜质物品的前端打成扁形,沾上水银,晒干。之后在进行溶解黄金,使之成为稠泥形状,又称“金泥”,随后将溶解的黄金均匀的涂抹于铜质物品上,称为“抹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置在变形的铁丝笼中,用铜质物品挑着,围绕抹金的地方进行烤制,使黄金与器物贴合,用玉石在器物上反复摩擦压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9
1、鎏金一般指火法镀金。将黄金溶于汞中,为成浆糊状的金汞合金,用金汞合金均匀地涂到干净的金属器物表面,加热使汞挥发,黄金与金属表面固结,形成光亮的金黄色镀层,这叫火法镀金。
2、用黄金与汞为原料,配成金汞齐(合金)涂饰器表的一种工艺
①将黄金锻成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至400℃左右,然后倒入汞,以搅动使金完全溶解于汞中,然后倒入冷水中使冷却,逐成为银白色泥膏状的金汞合剂,这种液体俗称为金泥,此一工艺过程通称"煞(杀)金"。

②用磨炭打磨掉铜饰件器表面铜锈后,用"涂金棍"(铜制,将其一端打扁用酸梅汤涂抹后浸入汞内,反复多次,使沾上一层汞,晾干即成)沾金泥与盐、矾的混合液均匀地抹在被器物表面,边抹边推压(现代匠师称此手法为"拴",三分抹七分拴),以保证金属组织致密,与器物粘附牢固。此一工艺过程通称"抹金",涂在欲镀铜饰件表面。

③以适当的温度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黄金则固着于铜器上,其色亦由白色转为金黄色,此一工艺过程通称为"开金"。如要求金属较厚,即要将上述过程反复多次(在实际操作中经过四次鎏金的铜件,金层厚约为36微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4-19
将黄金溶于汞中,为成浆糊状的金汞合金,用金汞合金均匀地涂到干净的金属器物表面,加热使汞挥发,黄金与金属表面固结,形成光亮的金黄色镀层,这叫火法镀金。也就是鎏金。
火法镀金是以金汞合金为原料的金属表面加工工艺,这种工艺是在古代劳动人民逐步认识金和汞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而发明的。早在三千年前,古人已认识并使用了黄金,在河南殷墟中出土的金箔,厚度仅0.01毫米,金相观察证明;金箔经过锤锻加工和退火处理;西周墓葬出土的兵器、车饰器上的包金金片,春秋兴起的金银错工艺;直到汉墓的金缕玉衣上所用的直径为0.14毫米的细金丝,都是古人利用金的延展性能良好的特性,制成各种金箔和金丝的实物。史书上记载“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反映了金不易氧化,化学性能较稳定的特点,用金装饰器物外观光泽明亮,具有良好的防腐作用。包金、贴金、嵌金、火法镀金等工艺逐步发展,形成了我国早期的表面加工工艺。
古书中关于汞的记载较晚,“黄埃五百岁生黄灏,黄澒五百岁生黄金”,这里的“澒”就是现代的“汞”。《淮南万毕术》也有“水银为澒”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 “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是关于水银的早期记载。天然存在的水银很少,提炼水银的主要原料是天然硫化汞,即丹砂,其色鲜红,商代用作颜料,《诗经》中“颜如渥丹竹,是以丹砂之艳丽形容人的美貌。魏伯阳在《参同契》中说: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竹。道家称水银为姹女,描述了水银在加热后易挥发的特性;并提出用硫磺(黄茅)配制硫化汞的方法。晋朝葛洪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反映出古人在实践中探索到硫与汞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由于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发展以及丹砂在医药上的广泛应用,古人对汞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提高,火法镀金技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发展的。南朝陶弘景指出“水银……能消金、银使成为泥,人以镀物是也”,明代方以智著《物理小知》指出: “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力这些记载表明古人从理论上认识到运用汞能溶解金而成为液体或泥膏状的汞齐,涂抹在银器上,加热烘烤后,汞挥发而金存,得到金黄色的覆盖层。
第3个回答  2017-05-23
用涂抹金汞剂的方法镀金。
鎏(liú)金是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用涂抹金汞齐的方法镀金,近代称“火镀金”。
这种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
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