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人鲜久矣

如题所述

“中”者,人生而得自于天,具众理而应万物之至善本性。
其发则为中节之“和”,“和”者,无悖于理故无乖戾之称。
“中庸”者,“用中和”之义,为儒者之至德。
“中”本为人生而具有之性,“和”则是此性自然之发,依此解则“中和”应为人人能为,“中庸”应为人人先天具有之德行,何须再来强调?
盖人性虽本中本善,奈何尚有人欲之私及恶俗染习,使人先天具有之“中”性隐蔽不显,则其所发亦不能为中节之“和”,故须后天修养功夫来发明此至善“中”性,以使个人所发皆“和”,此即是“致中和”,待能重得本性之中,并能发而皆和,则谓之“中庸”。
至于如何达到?儒家一切典籍尽是在说这个事。如孔子传授颜渊之“克己复礼”,如《大学》之“三纲八目”,如横渠之“大其心”,如明道之“识仁”“定性”,如伊川之“致知在格物,涵养须用敬”,如朱子之“居敬穷理”“存天理灭人欲”,如象山之“发明本心”,如阳明之“致良知”。
欲致力于此道者,但择最合己意者,详加研习,尽力践履而已,或可侥幸得之,毕竟千年来,能达“中庸”者不过寥寥数人,如在《中庸》文本中,只有尧、舜、禹、文王、周公、颜渊等人被认为具有“中庸”之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