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孩子会出现哪些心理或精神问题?有没有这类文章?

如题所述

您好!希望下面的信息对您在所帮助。由于您这里限制字数,所以有些内容不全,您可以打开参考资料去看完整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承认的是,先天性残疾人,对自己躯体和环境是有一定适应能力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适应有他自己不能与环境完整接触,带来一定片面性,给残疾人健全的人格发展和培养带来了很大制约。如下面我们将讨论会影响残疾人几个人格因素。
1、孤独感
这是残疾人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由于行动受限制,因而总是显得很被动,加上不能正常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模仿,不能用肢体语言与人沟通,这就影响了残疾人与普通人的交往。因为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打球、外出旅游……有些残疾人经常处于唯恐有过失的紧张状态中,怕普通人讨厌自己,怕给别人添麻烦,不愿与普通人交朋友,因而不得不长期把自己关在家里。他们强烈地感到不被别人理解,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增强,最终形成孤独型人格
2、自卑感
残疾人由于生理缺陷,几乎都经历过自卑的痛苦。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要比普通人多得多,有时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又得不到正确的帮助,甚至会受到歧视或遗弃。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人对残疾人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残疾人发挥自身的才智和潜能,使之成为与普通人一样的社会成员。这些,都可能使残疾人产生自卑感。
3、内疚感和怨恨感
有的残疾人因自理能力较差,仍然需要父母或家人的照顾。看到自己的残疾使父母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觉得很对不起父母;有的残疾人或因找不到工作,或因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低而无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心中充满歉疚;有的残疾人身为父母,看到孩子因为自己的残疾被人嘲笑、受人欺负,觉得很对不住孩子,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自己的残疾。如此种种,都会使残疾人产生内疚感。
当然,也有少数残疾人认为自己的残疾是由于父母或家人对自己照顾不当,或是因为母亲孕期服药,或是因为治疗不及时所造成的,父母应该对自己的残疾负责任,因而他们对家长产生怨恨情绪,乃至迁怒于周围的人。
4、依赖性和反复无常性
  目前,我国残疾人在家庭中一般都能得到生活上的关怀和经济上的帮助。有些残疾儿童的家长由于自己的内疚感,不愿让 “ 可怜 ” 的孩子过早、过多地承受生活的压力,事事包办代替,使得残疾儿童成年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能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加上残疾人需要普通人帮助熟悉陌生的环境,而社会上大部分地区还没有便于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公共设施,使残疾人缺乏安全感。因此,有些残疾人把普通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喜欢得到普通人的同情和保护,喜欢他人对自己提供帮助,害怕、担心别人冷眼看待自己,对同情、帮助自己的人倍感亲切并表现出极大的信任,把他们作为精神的依托。过多的依赖,使有些残疾人不愿独立做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很容易原谅自己。
5、片面性和猜疑性
残疾人由于身体某种障碍,于外界接触少,感知事物不完整,接触事物不充分、不准确,所以看事物往往出现主观性、片面性,先入为主,不易更改;不相信抽象的说教,而相信具体、形象。猜疑心重,不相信未经亲身体验的事,易造成主观成见。
6、富有同情心和要求平等感
残疾人对自己的同类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不是同类的残疾人却很少交流,如盲人很少与聋哑人交流,更少通婚,不是因为其没有同情心,而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
作为一个残疾人希望自己能和普通人一样,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平等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权力,也是每一个国家法律法规基本制度。对于平等来说只是相对而没有绝对。在一场车祸中一个人死了,而另一个人活了下来,活着的人说自己是幸运的,而死去的家人却说这个世界不公平。残疾人对自己和普通人的生活不一样待遇,有自己的要求是对的,但是如果把残疾当作要求平等的筹码,或是通过残疾来得到利益就有点悲哀了。
而后天残疾人更多是,对自己前后伤残变化的不接受。会表现为心理反应的四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冲击期”或“休克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个体主要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甚至出现意识模糊。其次是“防御期”或“防御退缩期”,由于灾害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表现为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会使用否认、退缩和回避手段进行合理化或不适当投射,对解决问题的应对效果造成负面影响。再次是“解决期”或“适应期”,此时能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并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自信心增加,社会功能恢复。最后是“危机后期”或“成长期”,多数人经历了灾害危机变得更成熟,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获得一定的积极应付能力。

参考资料:http://www.anshanbethesda.org/xhyf-15.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27
很简单
模拟一下他的人格就能够感受到他的思想了。

当你生活上,社会上,别人的眼光,交际等……代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04
精神抑郁和狂躁症都很有可能
第3个回答  2011-10-29
换位思考,就可以大概猜到了。追问

谢谢 但是我需要这样的文章 有木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