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为汉武帝的成功,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如题所述

一、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儒家经典

公孙弘年轻时期就吃过没有学识的亏,在担任薛县的狱吏时,因无学识,经常闹出错误,为此丢掉工作。从此,公孙弘痛定思痛,刻苦读书,一直读到40岁,才有所成。之后继续跟着胡母子钻研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

汉武帝即位后,便开始招贤求才。年已60岁的公羊弘便以贤良之名前去应召,被任命为博士。后来公羊弘被派去出使匈奴,回来之后,找汉武帝汇报工作。事实上,公孙弘这次汇报,汉武帝很不满意,于是第二次丢掉工作,赋闲在家。

这一赋闲,就赋闲了十年,汉武帝再次征求文学儒士,葘川国便推举公孙弘应诏。这次年已70岁的公孙弘一开始还是拒绝的,但毕竟是齐地的儒学泰斗,禁不住地方的一再催促,只好再次进京面试。果然不出意外,再次成为博士。

公孙弘之所以能够得到重用,就是在于其渊博的儒学知识。在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代,成为儒家泰斗的公孙弘无疑就是一面旗帜,受到世人的推崇。更重要的是,公孙弘不是拘泥于儒学一隅,恢奇多闻,善于辩论,通晓文书法律,能够将当时法律以儒家的学说进行解释阐述,这无疑就更加符合外儒内法的汉武帝需求。

二、为人圆滑,善于迎合领导心声

公孙弘还是有明显的缺点的,比如第一次征召为博士后,在出使匈奴回来,向汉武帝汇报工作,就不符合皇帝的心意,结果丢了工作;第二次征召为博士后,被派往巴蜀地区视察工作,回来再次向汉武帝汇报工作,又不合皇帝之意,差点把这老家伙吓死了,幸运的是这次汉武帝并没有深究此事。

公孙弘的能力就是其圆滑,干事从来不事先表态,然后根据皇帝需要在进行抉择。比如在朝廷议事时,他经常会提出ABC多种方案,然后让领导自己决定,也从不坚持己见。这无疑就是一名优秀办公室文秘具备的优秀素质,所以很快提拔为左内史、御使大夫(副丞相)、丞相。

公孙弘在当丞相的时候,每次上朝奏对,都会揣摩皇帝心意,因此提出的事情都非常符合汉武帝心声。甚至每次上朝之前与大臣们商议好的事情,一上朝,根据汉武帝的心意,说变就变,从不坚持。后来,以正直闻名的汲黯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当面指责公孙弘,“人说你们齐人都是鬼,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是对皇帝的不忠”。汉武帝就让公孙弘解释,公孙弘一句“你懂的”,让汉武帝很满意。

事实上,正值壮年的汉武帝,需要这样事事顺着自己心意,跟着自己站队的丞相公孙弘,公孙弘也就是吃透了这一点,才能得到汉武帝的信任。

三、年事已高,身体力行主张节俭

公孙弘第二次出仕已经70岁的高龄。这种高龄的老人,已经失去了进取心,相比满朝人才济济的汉武帝时期,文有主父偃、董仲舒,武有卫青、霍去病。公孙弘主张节俭,身体力行,“为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以至“家无所余”,这安于现状的形态,不仅被士人所称道,更加能够让汉武帝放心使用。更何况,汉朝主张以孝治天下,以公孙弘的高龄,汉武帝也没有必要对其过于苛责。事实上,公孙弘在丞相位置也仅仅待了三年,就病逝在任上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