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水的对联

如题所述

描写山水景色的对联:
1、屏嶂铺霞山积锦,龙潭印月水浮珠;
2、天目三千丈,东南第一峰;
3、枝摇鸟语惊甜梦,风遣梅香入翠楼;
4、八面峤峰四面画,半江绣水满江春;
5、户外春风催柳绿,园中花蕊吐诗红;
6、涧边杨柳枝枝坠,天上云霞朵朵飘;
7、高山既得赏枫叶,深谷无妨听瀑声;
8、春来百草闹芳意,冬去万溪弹妙琴;
9、岭上飘霞霞似岭,堤边佛柳柳如堤;
10、未发岭前鲜嫩草,哪流谷底透明泉。

————————————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清代名将对联(通翰斋)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30
屏嶂铺霞山积锦,龙潭印月水浮珠
天目三千丈、东南第一峰
枝摇鸟语惊甜梦;风遣梅香入翠楼。
八面峤峰四面画;半江绣水满江春。
户外春风催柳绿;园中花蕊吐诗红。
涧边杨柳枝枝坠;天上云霞朵朵飘。
高山既得赏枫叶;深谷无妨听瀑声。
春来百草闹芳意;冬去万溪弹妙琴。
流水轻牵堤上柳;落花香柒石边泉。
月缺月圆星眼底;花开花落树心间。
春风作彩柒千树;流水为弦弹万溪。
风吹云彩花齐放;水泻山崖雪乱飞。
四岭八峰摇路转;三溪百瀑抱云流。
斜阳柒树满山锦;绿水飞崖一幅帘。
牧笛一吹春柳韵;杜鹃齐放火山云。
清风暗抱东西岭;明月轻敲远近门。
枝摇鸟语惊甜梦;风遣梅香入翠楼。
高低岭逗春风闹;大小溪牵云彩飞。
岭上飘霞霞似岭;堤边佛柳柳如堤。
未发岭前鲜嫩草;哪流谷底透明泉。
浮游薄雾笼芳意;长短新枝着翠装。
一生情注山河景,四季联吟日月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