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里面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你更喜欢谁?

如题所述

电影《绿皮书》里面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不是让我们去特意的喜欢某个人,而是通过这两个性格不同的人,我们学会了什么。

《绿皮书》影片介绍的一个标签是“公路片”,这是一种电影的类型,意思是,故事主要是围绕着一次旅途展开。故事中有一条必须一直往前走的路,无论路上的人们或喜悦、或无聊、或抱怨、或争吵,车依然需要往前走。前方会有各种各样未知的事情,这一切,都会让旅途中的人,更加深地去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那时南部地区的种族歧视现象严重。

所谓“绿皮书”,是一本黑人旅行出游指南,上面列着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而当时大部分旅馆和餐厅都是仅向白人服务的。一个厌恶黑人的白人老混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钢琴家,两个人因为偶然的机会,成为了雇佣关系。白人托尼受黑人唐的委托,需要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担任唐的司机,载着唐一路向南参加多个音乐演出。

在这一路上他们之间彼此影响,彼此学习对方的长处。托尼本是一个白人小混混,但是在唐·雪利博士的影响下,他学会了如何运用华丽的辞藻去给老婆写信,也逐渐放弃了对黑人的偏见,学会了去包容他人。而唐·雪利博士也在托尼的感染下,从刚开始的闷闷不乐变得积极快乐,学会了如何去活出属于自己的理想人生。与此同时,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变得根深蒂固。在博士遇到危险时,托尼总是去保护博士的安全,保证了博士可以正常的演出。在经历了一件件的磨难后,他们也终于安全得回到了纽约,并且成为了一生的好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绿皮书》影片介绍的一个标签是“公路片”,这是一种电影的类型,意思是,故事主要是围绕着一次旅途展开。故事中有一条必须一直往前走的路,无论路上的人们或喜悦、或无聊、或抱怨、或争吵,车依然需要往前走。前方会有各种各样未知的事情,这一切,都会让旅途中的人,更加深地去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

这部电影里没有刻意去煽情,故意制造跌宕起伏的情结,但是在不经意的一些细微的情节安排上,会让你仿佛在看的时候也感同身受到了唐所受到的歧视,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委屈。比如当唐和托尼一起走进西装店,店员笑脸迎接托尼,却冷脸对他,店员主动对托尼推荐衣服,却拒绝唐试衣服;当唐在演奏的酒店里被拒绝在酒店里用餐;当他去酒吧喝酒,却被白人无端地侮辱挑衅等等,这些细小的情节都让人在看的时候感觉到内心很酸楚,虽然可能不会哭出来,但是心里也像堵了块石头一样难受。

影片的结尾,就是通过这层层加码、叠床架屋的感人元素,从社会、从工作、从家庭三个维度,表现了回家的路,都有着一路绿灯的畅通无阻,鼎力相助;家的方向,也有着敞开的门,容纳着归来的旅人及那份带回家的友情与嬗变的观念,这构成了电影里的动人的温馨所在,也在这里,令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围绕历史解释权话语的争夺在这场讨论中上演,它不是以黑人—白人作为对立坐标的,事实上支持《绿皮书》的黑暗影星也不少,它基于的是人们对这种既得利益者通过影像补充历史创伤的做法是否认可。认可的是自然会感动于《绿皮书》温情脉脉的叙事,为结局黑人与白人一同欢笑而喝彩,反对的是就会斥责影像的虚伪,批评既得利益者借助影像占据道德制高点。

欢迎大家互动评论

第2个回答  2020-01-18
更加喜欢托尼
托尼说:我生长在一个小社会,周围全是我的亲戚和熟人,我没读过什么书也没见过什么世面,不像你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你看不惯我的毛手毛脚大咧咧的个性。这句话看似反驳雪利认为托尼举止过于粗鲁、但是言外之意是对被歧视者的同情。
很多美国电影把种族歧视研究到极致,《绿皮书》这部电影也算是给了白人一个小小抱怨的机会吧!不是每个白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见过世面,也不是每个白人都要活的道貌岸然。
第3个回答  2020-01-18
我更喜欢那个白人,他虽为下属却有点歧视黑人主人,最后打心里敬佩,这个角色很真实丰富,而且最后的转变也可以看得出来他内心的善良。
第4个回答  2020-01-18
我跟喜欢那个白人,因为他做事从来都是敢于尝试,而且敢于担当,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想做的我就回去做,而且不怕失败,值得我去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