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遥感特征

如题所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遥感室对卡拉麦里一带Mss数据磁带采用美国图像处理系统进行数字镶嵌和几何校正,消除由于不同成像时间,大气和地球表面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各景图像的灰度差异,同时对图像进行投影变换、图像增强处理,从而获得一张信息量十分丰富的假色镶嵌图。整幅镶嵌的图像4486(垂直方向)×4035(水平方向)个像元,覆盖地面面积约359km×323km,经对彩色镶嵌图进行详细解译,现分述如下。

一、影像分区与构造轮廓

根据卡拉麦里一带图像影纹、色调、饱和度、亮度等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不同岩性和地质体中的差异,可将区域分为北塔山、帐篷沟-双井子、北天山三个不同影像区(图3-3)。

1.北塔山影像区(Ⅰ1)

位于卡拉麦里深断裂之北,遥感图像影纹较清晰,呈暗色、灰白色、灰黑色,色调相间。根据构造变形、影纹、色调、亮度、解译可靠程度等可一步划分出四个次一级影像分区。

(1)Ⅰ1-1

位于库普断裂以北,小红山岩体以南。该区图像影纹总体比较清楚,韧性变形带状影纹和团块影纹相间排列,侵入岩、火山喷发区影像均可判译,显示该区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比较发育,地层以泥盆-石炭系为主,少量志留系地层。从影纹的暗灰色调、清晰程度来看,火山岩占主导地位。

图3-3 卡拉麦里地区遥感地质解译图

1—第四系覆盖区;2—中生界覆盖区;3—基岩出露区;4—花岗岩体;5—闪长岩体;6—基性超基性岩体;7—强应变构造带及编号;8—深断裂;9—推断深断裂;10—大断裂及编号;11—壳壳断裂;12—遥感解译推测断裂;13—布格重力异常推测的断裂;14—航磁异常推测的大断裂;15—地质界线;16—构造界线;17—遥感影纹区编号

(2)Ⅰ1-2

位于小红山岩体以东,北塔山、小哈甫提克山一带。图像影纹清晰,呈暗色-灰黑色调相间,色彩鲜艳,饱和度大,并且地质体、地质构造现象可解译程度高,以脆性变形块体影纹为特征。经解译,脆性变形块体一般以泥盆系地层为主,并有环状、浑圆状花岗岩侵入。

(3)Ⅰ1-3

位于考克塞尔盖山以北,北塔山南一带。呈暗色调,亮度低,图像图纹不太清楚,部分边界模糊。以第四系冲积洪积覆盖物为主,沟系多从南北两侧山脉向盆地中央汇集,总体反映盆地坳陷,地形平坦,具戈壁、丘陵地貌特点。

(4)Ⅰ1-4

位于卡拉麦里深断裂之北,库普断裂以南。由于地形比较平坦,图像影纹特征、色调、饱和度、亮度等在不同岩性、地质体中有很大差别,除大面积出露块状花岗岩体为灰白色调、岩体轮廓边界清楚外,一般色调暗,饱和度低,而地质体形态、地质构造现象可解译程度相对较差。基岩出露区以线性影纹和花岗岩体块状影纹为主,越靠近卡拉麦里深断裂,韧性变形影纹特征越明显。具低山丘陵地貌景观。

2.帐篷沟-双井子影像区(Ⅱ2)

位于区域中部,大地构造分区与准噶尔地块相对应。该区图像影纹特征比较清楚(部分地质体界线模糊)。色调较紊乱,色暗,亮度低,以第四系冲积、洪积覆盖为主,古河床、冲沟等水系呈灰白色调,从卡拉麦里山南坡向准噶尔盆地汇集,反映具山前斜坡地貌特点。根据图像影纹特征不同,可进一步划分出两个次一级影像区。

(1)Ⅱ2-1

位于卡拉麦里山南侧帐篷沟、老君庙、金山沟带。出露地层主要是志留系及泥盆系和石炭系,呈暗灰色调,亮度低,断裂线性影像以及团块状影像,火山喷发区影像均可判译,但以块状影纹为主,具脆性变形块体构造影纹特征。

(2)Ⅱ2-2

位于芨芨湖北侧,北山煤窑一带,与破房子鼻状构造束、将军庙坳陷相对应。图像影纹较紊乱,以古河床、冲沟等水系发育为主要特征。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白垩系,并以暗灰色调、块状影纹特征而显示。但从总体影纹特征来看,覆盖严重,具戈壁、白碱滩、盐湖、第四系松散覆盖物、丘陵盆地地貌景观。

3.北天山影像区(Ⅲ)

位于红柳峡断裂以南,大地构造分区与北天山北缘褶皱带相对应。该区影像特点是影纹非常清楚,色彩鲜艳,饱和度大,亮度高,冲沟及树枝状水系,“V”字形沟谷发育,反映地形切割强烈,具中低山区地貌影像特征。出露地层主要是泥盆-石炭系,构造变形以脆性为主。

二、遥感图像断裂及环形构造解译

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根据遥感影像特征,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场异常特征,断裂切割深度等,可将该区断裂构造分为深断裂、大断裂和表壳断层,其确定的主要依据是宏观影纹特征、地球物理场异常、铁镁比值较高的超基性岩体等深部物质和大量中酸性岩浆沿断裂侵入等。

近年来随着构造地质学科的发展,尤其是Sibson(1977)比较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深大断裂的双层结构模式,即断裂上的上部表现为脆性,而高深部延伸逐渐变为韧性断裂,并指出韧性断裂宏观表现为狭窄的具塑性流动构造变形的强应变带。经解译,区内存在有两条强应变构造带,并与区内金矿的形成密切相关。

1.强应变构造带

(1)库布苏强应变构造带

西起卡姆斯特北侧三巴斯他乌,向东经库布苏至北塔山牧场后,被乌通苏依泉北北西向大断裂所截,出露长度约160km,宽2~5km,呈北北西向展布。

在遥感影像图上,构造带西端(哈萨坟以西)强烈挤压片理化带、塑性变形影纹特征及浅色调异常带尤为清楚。中段北塔山南坡一带为岩石破碎块状影纹特征。东段在三个泉以西乌什喀特阔腊一带,相互平行或分支断裂非常发育,断裂带附近的岩石普遍片理化,显示出8km宽具脆性变形区线性影纹特征。野外在库布苏一带对强应变构造带进行了详细观察,志留系地层受强烈挤压,岩石普遍发生片理、劈理和千枚岩化。镜下观察,糜棱岩具有塑性流动构造、残余母岩碎斑系,以及S-C组构。剖面上从南向北,据结构构造特征可划分出韧性变形带,脆韧性变形带和脆性变形带。1992年7月发现的库布苏金矿化带主要产在脆韧性变形带中。在重力异常图上,该带为北西西向重力梯度带,航磁异常图上表现构造带南北两侧磁异常明显不同,北部为正磁场,南部为负磁场,以及沿构造带展布的金元素化探异常带,说明构造带切割具有一定深度,是预测区金矿重要的控矿构造之一,有利于剪切带金矿床形成。

(2)卡拉麦里强应变构造带

位于卡拉麦里深断裂北侧,西起卡姆斯特幅(L-45-X XVI)金斯格库木之南,向东经清水、南明水、大加山之北延伸至莫钦乌拉山南侧。横贯全区,出露长度300km,宽2~5km,呈NW300°方向展布,遥感影像中,在东经91°30′以西,构造带显示为一条强烈变形压带线性影纹。并且南北两侧宏观影纹特征明显不同,北侧为暗色调,菱块状体及大面积出露灰白色调的花岗岩团块状影纹,水系发育,以北西方向为主与构造带展布方向一致。南侧为浅色调,由山前冲扇、古河床及第四系盐碱地组成。东经91°30′以东,构造带线性影纹特征不明显,时隐时现,断续延长。野外观察,构造带由数条彼此平行、规模不等的断裂组成,带内岩石普遍发生强烈的片理、劈理及糜棱岩化,其走向与构造带基本一致,同时可见脆性断层的角砾岩,断层泥及碎裂岩、构造透镜体。向西延伸至平顶山形成复杂的构造带,韧性变形带与脆性变形带交织在一起。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该带表现为北西西向重力梯度带,异常强度大,梯度陡,航磁异常呈北西西向狭长条状展布。根据区域资料分析推断,构造带可能形成于华力西中期,华力西中期为强烈活动期,中新生代可能复活。

根据上述遥感影纹特征,结合重力梯度带、航磁异常带、强烈挤压变形带以及基性超基性岩带等展布情况,认为该构造带是一条长期活动、产状较陡、深切地幔,是区内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最为活跃、最集中的地带之一。

2.深断裂

(1)卡拉麦里深断裂

西起卡拉麦里山,向东经黑山、二红山之南,到大加山北侧后断续延伸至莫钦乌拉山南侧,是新疆东准噶尔地区比较著名的深断裂构造之一。在遥感影像图上断裂带西段线性影纹特征清楚,东段延伸比较复杂。深断裂由多条与主断裂斜交的次级断裂组成,中间夹有构造透镜状块体,构造带忽宽忽窄,时隐时现,断续延伸。断裂带两侧地质特征迥然不同,包括沉积建造、古生物化石群、岩浆活动、地球物理场等。清水-南明水-金山一带诸多的金矿(化)点都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表明该断裂是一条控矿而且结构比较复杂的深断裂构造之一。

(2)库普深断裂

西起卡姆斯特北侧,向东经库布苏、哈萨坟,延至北塔山南坡后被第四系覆盖,总体走向290°,延长百余千米。遥感图像上东段沿断裂带基岩裸露区与第四系界线分明,北侧为志留系地层基岩裸露区,南侧为大面积第四系出露区。断裂带西段线性影纹特别清楚,可辨认出明显的构造阶梯及构造谷地。

3.大断裂

(1)清水-苏吉泉大断裂

位于清水以北,平顶山以南,向东延至苏吉泉一带,长百余千米。呈北西—南东向弯曲延伸,向东、西延伸均被第四系覆盖。遥感图像上线性影纹清楚,破碎带由两条大致平行的断裂所限制,走向300°,宽500~1000m不等。破碎带中岩石强烈破碎,并且有不同程度的片理化。断裂两侧宏观图像影纹特征明显不同,北侧为暗色调及大面积花岗岩岩块影纹,南侧为暗灰浅色调及比较均匀的小碎块影纹。两侧线性构造均为东西向与该断裂斜交,为一条结构比较复杂的控矿断裂构造。

(2)红柳峡断裂

位于红柳峡,西端向西延伸被第四系覆盖,东端向东经巴特巴柯布拉克北侧与卡拉麦里深断裂斜交。遥感影像图上断裂构造线性影纹特征明显,走向285°,破碎带宽500m,主要为片理化和破碎现象。据野外资料,该断裂主断层面向南倾斜,倾角50°左右,南盘上升,为逆冲断层性质。

4.地壳断裂

表壳断层主要为成岩期后,切穿沉积盖层的一般性断裂,一般规模较小。现按方向叙述如下。

(1)北东向断层组

该组断层在基岩出露区不甚发育,规模较小,多以高角度正断层或平推断层产出。在准噶尔盆地第四系覆盖区内,经遥感、布格重力、航磁异常解释和推测,北东向断裂构造比较发育,规模也较大(图3-4)。

图3-4 卡拉麦里地区环形构造解译图

(2)北西向断层组

该组断层在内发育最普遍,走向在320°~330°之间。断层规模较大,一般长几十千米,斜切区内北西西向主构造线方向。形成时代较晚,为华力西晚期板内构造活动产物,以右行平推断层为主。

(3)近东西向断层组

该组断裂系褶皱造山期后产生,其规模一般较大,一般长10km以上,最长可达50km,斜切岩层走向,亦属平推断层性质,其形成时代为华力西中晚期产物。

5.环形构造影像特征

区内环形构造信息极为丰富,它们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规模大小悬殊,成因多种多样,形成时代不尽相同,但大多数环形构造都控制了环形水系的发育。由于环形构造中环中有环,大环套小环,或者几个环相互交切,相互拼叠,构成了复杂环状图像。但总体上分别沿卡拉麦里深断裂和库普深断裂南北两个带呈北西向分布,所不同的是北带的环形构造规模要比南带小。现将区内环形构造类型、特点影纹特征综述如下。

(1)构造裂隙控制的环形构造

环形构造由中心到边缘均由环形裂隙所组成,深色调,中部相对隆起,边缘为一系列低隆起的环形山所围绕。反映其成因似由深部岩浆热流柱向上运移隆升,引起沉积盖层呈环形状破裂而形成,如红柳峡南部发育的构造裂隙环形构造就属于这种类型。

(2)环形水系分布的环形构造

主要是由环形水系、冲沟、盆地、低洼处所显示的环形影纹特征,多与其他不同成因的环形构造相伴生,间接反映和暗示环形构造的存在。如红柳沟、白山包北部发育的水系环形构造均有这种特点。

(3)侵入岩体环形构造

主要由岩体侵入相带形成的环形构造,浅白色调,圆形或椭圆形,环形中部相对低洼,边缘相对隆起,并在岩体周边围岩中形成一个暗色调环形状褪色带或接触变质带,围绕岩体呈环状分布。如小红山、卡姆斯特等地发育的花岗岩体环形构造。

(4)火山-沉积岩岩相环形构造

主要由火山-沉积岩相带形成的环形构造,呈深色调,中部相对隆起,边缘大多数被环形水系所围绕。由于岩性差异较大而组成色调深浅相间的条带,呈同心环状展布。

(5)火山机构环形构造

主要由古火山口、火山群喷发形成的环形构造,规模一般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部分为火山机构或者小型侵入体。在影像图上中央部位较模糊,而边缘由于环形水系环绕影像则较清晰,自中心向外发育有放射状断裂影纹特征,如金山沟古火山机构均为这种环形构造。

通过构造影像解译,可提供重要成矿预测信息:①带状构造与环形构造交切处为成矿有利部位,与区内的金矿形成密切相关;②强应变构造带的收敛端是金矿成矿的有利部位;③脆韧性变形带和脆性变形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对金矿成矿最为有利;④金矿脉大多数赋存于D、P、R剪裂隙中,并控制着金矿的形成,为金的富集及赋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