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希腊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的贡献做以评价

如题所述

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工商业奴隶主掀起的民主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悲剧、喜剧、音乐、雕刻等,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同时又推动了自由辩论和对于知识的重视,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它支配了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公元前 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毕达哥拉斯关于和谐的观点,不过他认为和谐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造成,而是由“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最美的和谐”,和谐是从斗争中产生的。德谟克利特则提出文艺创作中灵感与模仿两个重要的美学观念。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的重点从宇宙论转到政治伦理方面,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柏拉图在《理想国》、《会饮篇》、《伊安篇》、《大希庇阿斯篇》、《法篇》等对话中,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理念”,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事物的美也是从美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美的理念是“美本身”。现实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但是,他把美学研究从现象引向美的本质,从个别事物的美引向美的普遍规律,则是一个历史的贡献。西方美学史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争论,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艺术是模仿”的理论。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又是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从而否定了艺术能够认识真理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诗往往挑动感情,败坏人性,亵渎神圣,因而要把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赶出去。不过,他并不完全否定艺术。在《理想国》中,他曾把音乐等当成是培养儿童心灵美的重要手段。在《法篇》中,他认为经过“立法者”审定后的艺术,仍然应当欢迎。他极力赞扬美的理念,用灵魂回忆说的观点,说明见到了现世的形体美,因而回忆起生前见过的理念美,产生了狂热的爱情和追求。对于文艺创作,他提出了有名的神灵凭附的迷狂说。对于比例、尺度等形式方面的美学问题,他也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传说他写过许多有关美学和艺术的论著,但只有《诗学》和《修辞学》两部流传下来。另一些见解,则散见于《政治学》、《尼各马可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论著中。他在哲学上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四因论”。例如就建筑而言,建筑材料是质料因,建筑设计是形式因,建筑师是动力因,建筑物本身则是目的因。四因统一起来,方才构成宇宙万物。他认为,不存在脱离现实世界的理念世界,艺术也不是“影子的影子”,而是通过现象反映本质,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由于艺术通过现象所反映的是本质,所以艺术比历史更真实,更带普遍性。艺术的模仿本身就是“求知”。丑的事物经过惟妙惟肖的模仿,也能引起人们的愉快。亚里士多德也不同意柏拉图关于艺术挑动情欲、败坏品德的观点。他认为悲剧的作用,能够把人们最根本的两种感情“怜悯”和“恐惧”加以净化,从而达到心境的平静,恢复心理的健康。亚里士多德不仅探讨了艺术中的哲学问题,而且探讨了艺术中的心理学问题。他经常联系政治和道德来探讨艺术对心理的影响。在《诗学》中,他从形式的安排上,谈体积不能太大、太小,在结构上要显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等等。在《修辞学》中,他从事物本身的价值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快感来谈美。在《伦理学》中,他对美感经验作了更为具体的描述。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代替希腊城邦,成了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美学思想基本上从古希腊继承下来,以希腊为典范,被称为古典主义。罗马时期的美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贺拉斯、郎加纳斯和普罗提诺等。   贺拉斯(公元前65~前 8)的主要著作是《诗艺》。他继承了希腊“艺术是模仿”的观点,认为模仿希腊就是模仿自然。他提倡“寓教于乐”,“既劝喻读者,又使他喜爱”,并把类型化当成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   《论崇高》传说是郎加纳斯所作。当时修辞术和演说术流行,十分讲究文章的风格,出现了不少论风格的专著,《论崇高》即是其中之一。它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认为崇高的风格来自伟大的思想,而伟大的思想又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它把文艺创作从重视形式技巧,转移到重视精神修养。它强调感情,说:“没有任何东西象真情的流露得那样能够导致崇高”;它还通过崇高宣传人的尊严,认为人不应当是一种“卑微的动物”,而应当在心灵中灌注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论崇高》仍然没有超出古典主义范围。   普罗提诺的地位很特别,他把柏拉图的某些美学思想深化了,同时又把柏拉图的理念说向着神秘主义的方向发展,建立了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到中世纪。他的《九章集》中有两章是专门谈美的。他继承了柏拉图理念的说法,但认为最高的理念是“太一”,是“神”。“太一”是至善的、完满的,从它流溢出“理性”,从“理性”流溢出“灵魂”,再从“灵魂”流溢出物质世界。当理念流入到混乱的事物中,使之取得了整一的形式,就产生了美。他和柏拉图一样,都把美看成是超现实的精神性的东西。但他不同于柏拉图,他承认物质世界呈现于感官的美,虽然感官的美的源泉仍然是理念。普罗提诺不同意把美看成是比例和对称的希腊传说观点。他认为,有些对称的东西固然是美的,但有些单一东西,如阳光,也是美的。而且同样一张对称的脸,有时美,有时丑,美的原因不在于对称,而在于能够赋予事物形式的心灵,在于来自神那里的理性。普罗提诺把美学导向了神学唯心主义,从而为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开启了先声。

参考资料:百度哈,不好意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