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繁荣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古代诗歌的巅峰?

如题所述

唐代诗歌代表着古诗发展的最高成就,从《诗经》、《楚辞》到北朝民歌,诗歌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积蓄着巨大的能量,到了唐朝,历经唐人的煮酒论诗,唐诗散发出经久的醇香,成为诗歌天空中璀璨的银河,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至高境界。
唐诗的繁荣固然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因素以及诗歌自身传统发展的内在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唐诗的繁荣与诗歌的创作者、诗歌的受众、科举重诗赋取士以及其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远赴边关是抱着求取功名,渴望建功边疆的雄心,诗中充满了鲜活的边塞气息、又不乏生活情趣和人情味,读来让人无限感慨。诗人们丰富的生活阅历为诗歌创作积累了众多的素材,沉淀了深厚的思想情感。
在唐代,文人们进入社会做官之前,也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艰苦的读书时期,很多文人苦学多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是其真实写照,杜甫更是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唐代诗人大多庶族出身,他们普遍选择在山林中的寺院和道观读书,如陈子昂、李白、白居易、岑参、高适、孟郊、李贺、杜牧等都在山林读书和生活过。其次,当时的寺院、道观藏书非常多,除了佛经之外,还有大量先秦两汉时期的经书、史书,如四书五经、《史记》、《后汉书》等,读书人有机会博览群书。唐代文人的山林读书,为他们的诗歌创作积蓄了巨大的能量。

唐代文人除读万卷书,还积极提倡行万里路。于是众多文人一囊书,一支剑就远游天下,一边行走,一边吟唱,走到哪就吟唱到哪,他们游名山胜水,他们游茫茫边关,他们也游通都大邑,在这个漫游途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如边塞诗人岑参的《逢入

唐朝诗歌的繁荣不仅仅是因为当时有一大批热爱并勤奋写作的诗人,还有一大批热爱诗歌、对诗歌进行广泛传播并充满期待的高质量的受众。这对唐诗质量的提高起了一个很好的助推作用。首先听到一歌女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挺得意。接着,又有一位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诗,高适也很开心。这又是王昌龄的诗。这时候王之涣着急了,他跟大家说,如果这个最漂亮的歌女唱的不是我的诗,从此我就不再写诗,甘愿拜你们为师。果然,这位最漂亮的歌伎开口一唱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论是诗人本身,还是伶工之人、士大夫,、甚至普通民众,大家都非常喜欢诗歌。诗人们用他们的诗歌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荣誉甚至地位,受众的喜爱同时也激励着创作者创作出更优秀的诗篇来。
科举制度启蒙于隋朝,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发展,此后选拔人才主要根据考试成绩而不是身份地位,这样寒门子弟也有了进入官场做官的机会。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唐朝重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促进了文人对诗歌的创作与研究,这也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