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数学发展处于低谷的原因

如题所述

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走向了衰落,处在这样一种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的环境中,元中叶之后,中国数学急剧衰落,元末的几部著作只是对乘除捷算法有所改进。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修《永乐大典》,将前此的中国数学著作按起源、各种数学方法及音义、纂类等分类抄录。汉唐宋元数学著作在明代大都散佚,清中叶修《四库全书》,中国古算书多赖此重新面世。

明代八股取士,思想禁锢严重,学者们很少留心数学。顾应祥、唐顺之是明代数学大家,全然不懂天元术和增乘开方法。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十卷,收集历代应用题,亦抛弃了增乘开方法和天元术。

扩展资料

元中叶之后,中国数学急剧衰落,元末的几部著作只是对乘除捷算法有所改进。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修《永乐大典》,将前此的中国数学著作按起源、各种数学方法及音义、纂类等分类抄录。汉唐宋元数学著作在明代大都散佚,清中叶修《四库全书》,中国古算书多赖此重新面世。

元明之后,随着筹算捷算法的完备,珠算术产生并得到普及,明朝出现了一批有关珠算的著作。其最著者为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公元1592年),凡17卷,595问。此书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以珠算为主要计算工具,并载有珠算开方法。

此书在以后二、三百年问被多次翻刻、改编,流传之广是罕见的。程大位,字汝思,号渠宾,休宁(今黄山市屯溪区)人,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商,注意收集算经和数学问题,晚年撰成此书。

16世纪末,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来华,与徐光启等一起翻译《几何原本》等著作。后来,传教士们又引入了三角学、对数等西方初等数学,从此,中国数学开始了中西会通的阶段。清朝260余年,留下数学著作极多,都在不同程度上融会中西数学。

明朝的数学成就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数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数学发展简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1
  在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中,传统科学及传统科学思想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和其他几个文明相比,中国的传统科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领先于世界的。据《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政府组织的科学活动,当时的政府首脑帝尧曾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个地方去观测天象,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

  我国最早的科学家应该是神农、伏羲、嫘祖、祝融等神话人物,他们可谓是中华文明最早的自然学家。实际上我国传统科学中以天文和数学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基本上研究他们的科学家大都是些有名气或是做了官的读书人,这主要归功于各王朝对天文历法的重视(其实就是皇帝对老天的畏惧及对自己正统性在法理上的巩固)。

  一些基础学科在中国出现较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是记录数字的文字,包括从一至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为三万;司马迁的史记提到大禹治水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而且知道“勾三股四弦五”;《易经》还包含组合数学与二进制思想。2002年在湖南发掘的秦代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大约22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与现代小学生使用的乘法口诀“小九九”十分相似。

  我有个不太成熟的观点就是明朝以后中国的传统科学就已经没有发展前途了,因为传统数学的发展在明清大为滞后,即使有徐光启和明安图这样的数学家。明末的西学东渐倒是给中国传统科学一次机会但因战乱夭折。说实话明清的科学成就如果没有西学东渐的话,单靠本土的话是不行的,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黄金时期,而数学则是现代科学的基础,明清时期也就徐光启和明安图强些,但也都是在西学启发下才有所发展,实际上明清时期自由中医发展的不错。

  上篇文章有网友指出明朝传统科学还是有成就的,我仔细思考下,还是认为明朝是我国传统科学衰落期,因为14世纪中、后叶明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奉行以八股文为特征的科举制度,在国家科举考试中大幅度消减数学内容,于是自此中国古代数学便开始呈现全面衰退之势。 明代珠算开始普及于中国。1592年程大位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是一部集珠算理论之大成的著作。但是有人认为,珠算的普及是抑制建立在筹算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数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看看古代中国数学教育,就知道明清两朝传统科学没落原因!明清之前各朝都有教授算学的课程,而科举考试及太学、国子监等学校都有专门的算学考试。

  早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首先设立尚书算生、诸寺算生,专门培养算学方面的人才。隋朝在国子寺设立算学,置博士2人、助教2人,收学生80人,进行数学教育。唐朝在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在国子监设算学馆,招收八品以下官员与庶人之子30人为生。到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又取消算学馆,把博士以下人员并入太史局。到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又重设算学,把学生数减为10人。与此同时,在科举中设立明算科,考试内容主要从十部算经中选题,考试合格者可分配从九品以下的官职。但到晚唐时期就中止了。

  到了宋金元时期,尽管算学还是未能进入主流,但是各个书院及太学国子监还是将算学列入课程,中国古代数学以宋、元数学为最高境界。在世界范围内宋、元数学也几乎是与阿拉伯数学一道居于领先集团的。

  反倒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在科举中大量撤销了算学,以及珠算的普及代替了筹算,明代最大的成就是珠算的普及,出现了许多珠算读本,及至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1592)问世,珠算理论已成系统,标志着从筹算到珠算转变的完成。但由于珠算流行,筹算几乎绝迹,建立在筹算基础上的古代数学也逐渐失传,数学出现长期滞。使得自唐以来一直保持的领先于世界数学的中国传统算学受到抑制。后世唯一出彩的就是明梅文鼎和清明安图这两个数学大家。

  明末和清末都出现了一股西学东渐的潮流,明末以徐光启为代表,清末则以李善兰等为代表。(自16世纪末开始,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便将西方一些数学知识传入中国。数学家徐光启向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学习西方数学知识,而且他们还合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1607年完成)。徐光启应用西方的逻辑推理方法论证了中国的勾股测望术,因此而撰写了《测量异同》和《勾股义》两篇著作。邓玉函编译的《大测》﹝2卷﹞、《割圆八线表》﹝6卷﹞和罗雅谷的《测量全义》﹝10卷﹞是介绍西方三角学的著作。资料)

  但是传统数学在明清时期衰落倒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尽管出现了《算学宝鉴》这样数学著作,并且此书首次使用了导数,这比牛顿还要早。王文素,字尚彬,山西汾州人。成化年间(1465—1487)随父林至河北的饶阳经商。自幼涉猎书、史、诸子百家,尤长算法。但是此书成后并未被主流社会认可,比起宋元时期社会对算学家的待遇可差的远了。另外此书继承了李冶、朱世杰的天元术理论,并发展出导数的雏形,再进一步就可窥的微积分的门庭。但是此书成于嘉靖三年(1524),可是到了明末,徐光启等学者竟无人引用此书,要知此时该书还是领先于世界的。此书的成果却无人继承,一直因为作者是个商人而被束之高阁,而无人继承该书的思想,我国的传统数学知汉朝以来一路传承直至明清,直到此书遂成绝响,此书之后,中华传统数学算是告一段落。

  明朝其他学科倒是发展不错,象中医《瘟疫论》,兵工方面《兵录》、《神器谱》、《武备志》、《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筹海图编》、《军器图说》、《火龙神器阵法》等都是很先进的。

  除此之外一大批百科全书类著作记录了中国传统自然科学的成就,例如《天工开物》等都是此中翘楚》。

  清朝就不用细数了,大家都知道,网上有的是这样的资料,清朝文字狱是中国传统科学最后的刽子手,扼杀了中华文明通向现代文明萌芽,可恶至极。

  不过明朝在在基础理论上有两个特例,朱载堉著书20余部,但当在71岁时将自已多年的研究成果献给朝廷时,却被束之高阁,未受到重视。朱载堉一生著书20余部,《乐律全书》则是他最有影响的一部,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即“新法密律”),解决了历来未能解决的旋宫转调问题,是律学上的重大突破,直到一百多年后,德国音乐家威尔克迈斯特才提出同样的理论。他创造了用于校正律管(即用于定律的标准器)管口的方法——“异径管律”,十九世纪末,一位叫马容的欧洲音光家对朱载堉设计的异径管律进行测试后也惊汉不已:“中国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我们在这方面都还没讲到......”。

  《算学宝鉴》全称《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王文素著,完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全书分12本(由子至亥)42卷,近50万字。《算学宝鉴》研究了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内容详实可贵,这充分说明一元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及天元术、四元术在明朝并未完全失传。王文素在解法中所用名词术语、演算程序,基本上与宋元数学一致,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王文素解高次方程的方法较英国的霍纳Hirner、意大利的鲁非尼Ruffini早200多年。在解代数方程上,他走在牛顿I.New ton、拉夫森J.Raphson的前面140多年。对于17世纪微积分创立时期出现的导数,王文素在16世纪已率先发现并使用。《算学宝鉴》中的“开方本源图”独具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特色,国外类似的图首见于法国数学家斯蒂非尔M.Stifel 1544年著的《整数算术》一书,较《算学宝鉴》迟20年且不够完备。

  但是以上的例子都是属于孤例,王文素后的徐光启等人面对西方数学时,提都没有提过王文素,还有朱载堉他的理论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最先进的,但是无人继承,就是明末那些大家都没有提过,这些仁的理论承前却未能启后,可以这样说,至这二位死后中国的传统数学理论建设算是中断了。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61546.s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01
学习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