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文学特征。要总概括的,300-5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试图创造出符合本阶级要求的新型文艺。
在当时战争环境和政治格局的影响下,出现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等不同政治区域的文学。
其中,国统区文学是指国民党统治区之内的文学创作。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其创作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学特征。首先是从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期间,出现了大量以救亡宣传动员为中心的题材,文学创作则以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为基本基调。第二,武汉失守之后,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其间的文学创作也转为正视残酷的战争和黑暗的现实,开始批判现实的艰难,探寻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第三,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开始了大量的以批判、讽刺为主的文学作品。
与国统区文学不同的是解放区文学,它以对新社会制度、解放区的人民、士兵、干部为描述对象,运用明朗朴素的基调探求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孤岛文学是指上海沦陷成为“孤岛”之后,那些留在上海租界的作家们所创作的配合抗日救亡运动的作品。
沦陷区文学是指沦陷区的作家在艰难的环境下进行的创作。他们的创作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富于乡土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一部分则对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重新肯定与发现。
在整个四十年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赵树理、张天翼、钱钟书、张爱玲、孙犁、周立波、艾青、穆旦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钱钟书的《围城》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他创作的《围城》通过主人公的漂泊迁徙,为我们描绘出了学衔和旧学问错综时期新儒林的众生相。讽刺了当时高级知识分子病态的精神特征,探询了人生的根本问题。
《围城》这部作品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着自己独到的成就。首先,以人物行踪的两点双线为写作线索,采取大跨度的横向移动结构;其次,使用了大量反仿、反讽、反论等与众不同的讽刺手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1
对1940年代的文学思潮,更多的是关注延安文学,正是它决定了以后中国文学的走向。除延安文学外,还有其它文学思潮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

抗战初期的文学思潮,即1930年代的最后几年,少有异声存在。当时的作家几乎都成了“民族主义者”,都集中统一于抗战的大旗之下。文坛上不会出现“只有苏联是我们祖国”的声音,尽管有“两个口号的论争”。冯雪峰于抗战时期脱党两年,是因为他接受不了一些共产党员纷纷去国民党政府做官。只有此时,作家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对“抗战无关论”的批评恰恰来自刚刚被收编的左翼作家。他们借助官方进行“公报私仇”,批判梁实秋。郭沫若即是一例。而不是来自官方的宣传部门或文化官员。

此时的文学风格与文学面貌因为抗战而发生了重要变化:文学为达到宣传的目的而必须走向通俗,必须大众化。这里,要强调一点,即对“大众化”的误用。大众化本就不是用来形容文学风格的,而是用来描述立场问题。所谓的大众化,即是知识分子“工农兵”化。因此,应该将通俗化与大众化区别开来。

抗战爆发后,中国文学的发展可用“民族化”和“大众化”来概括,出现了“民族形式”的讨论。

葛一虹与向林冰成为不同观点的代表。向林洋的态度与陈伯达、胡乔木的基本一致。

1930年代,左翼文学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瞿秋白否定五四文学,提倡全新的革命文学;冯雪峰则是另一种态度,他不愿彻底否定五四和鲁迅,但却愿意彻底否定胡适。他想继承并超越五四,把革命文学解释为五四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周扬尽管与冯雪峰个人关系不和,但他继承了冯雪峰的观点。而实际上,五四文学与当代文学并无多少联系。当代文学的源头是延安解放区文学。冯雪峰只是不愿割舍五四,放弃五四文学,才把五四文学与当代文学牵强地结合在一起。

到了延安文学,要求文学的尺度是“大众喜闻乐见”,这样必然要排斥欧化。而五四文学与知识分子都是“西化”的产物,因此也必然在被排斥与批判之列。

当抗战进入1940年代以后,尤其是珍珠港战争爆发后,文坛上固有的矛盾变得明朗起来。此前,民族主义作家也好,左翼作家也好,自由主义作家也好,尽管所主张的立场不同,他们分别主张民族的立场、阶级的立场和人的解放的立场,但还都能够聚于“抗战文学”的大旗之下。皖南事变及珍珠港事件后,抗战必然胜利已为大家所共知,马上涉及到的是如何刮分胜利果实即“由谁来摘桃子”的问题。政权利益分配已经提上日程,作家的分化也势在必然。

抗战尹始,热血知识青年纷纷走上前线。但国民党政府确实让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青年们失望。韦君宜曾说:是国民党把当时的青年逼到了延安。丁玲等作家怀着希望去了延安,但到后却大失所望。在这里,并未找到她们所希望看到的民主、自由、平等,实际上“抗战民主根据地”并不民主。当时的延安报纸控制得还不是特别严格。宣传部长是张闻天。丁玲、王实味等人便写文章揭露延安的阴暗面。当时延安的男女比例为10:1,男女差别之大可想而知,同学们去读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就会知道。当时的延安在精神上排斥西方,但在生活上却并不排斥西方,如跳交际舞等。当知识分子将这种不满与失望表现出来时,毛泽东很生气,结果王实味身死,丁玲因与毛泽东的特殊关系而得到保护,萧军则逃离了延安,去了东北。民间的文学成为工农兵文学的主要形式,如赵树理的创作。但民间的文学尽管新鲜活泼,但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大国庙堂的需要,在建国后,赵树理仍受到批判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1950年代,文学风格越来越政治化的时候,赵树理的作品遭到批判是必然的,而柳青、梁彬等的作品则成为最受欢迎的典型代表,文学的政治化达到了高峰,同时也就意味着走向了绝路。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91ef901000c00.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