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平均寿命是怎么算出来的

如题所述

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方法是:对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进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在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最后一个人的寿命结束,然后根据这一批人活到各种不同年龄的人数来计算人口的平均寿命。用这批人的平均寿命来假设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即为平均预期寿命。

但是由于事实上要跟踪同时出生的一批人的整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有很大的困难,在实际计算时,往往是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扩展资料

统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意义: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指标。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一个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人类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同时,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3

目前,中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在30岁左右,这主要是根据徐世莲民国时期的人口概况和1936年工商业部公布的年龄别死亡率统计数据。这个数字是可靠的,但在那句话里,平均数不会说谎,但会误导人。你还说,你看了很多古装片。有许多六七十岁的古人。

他们怎么能平均活到30多岁呢?这是由于古代惊人的早死率,也就是说寿命是0。超高的早死率把平均寿命拉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如果我们看到清朝皇室子女的死亡率,我们就能看到这种情况。而婴儿的一百天是只是一个说法而已。有太多的婴儿不能活到一百天,所以才会说一个婴儿如果可以活到一百天的时候,就会为他的出生而庆祝。

在战争年代,人民流离失所,大量青壮年死亡。最后,他们不得不带孩子去战场。杀人的种类也很多,平均寿命也很低。在统计上,通过观察历史名人和学者计算出的数字并不十分准确。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好,古代城乡差别很大。《清人笔记》说,这个乡下人40岁了,看起来像城里人。

如果我们想计算古代和平时期男性农场工人和女性纺织工人的平均寿命,有一些好的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直接交出家谱。家谱的选择必须是典型的有长寿和早死的字眼。或者寻找历史户口档案,我们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事实上,这是以往学者所做的。结论为:敦煌出土的敦煌户籍记载,其平均寿命仍在27~35岁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达到40岁左右。

第2个回答  2016-12-08
我们经常看到报纸上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多少。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南山严正指出我国人均寿命远没达到75岁,原因是计算的方法不对。但他没有告诉我们正确的计算方法,以及他计算出的结果。
所谓人均75岁,即平均每个人的预期寿命为75岁。我们以75岁为基数,凡是寿命低于75岁的,其岁数差额总和必须与寿命大于75岁人的岁数差额总和相等。假如寿命低于75岁的人数是总人口的X1,他们平均寿命与75岁的差额为Y1,而寿命大于75的人数为总人口的X2,他们的平均寿命与75岁的差额为Y2, 则X1Y1=X2Y2。一般来说,X1与X2的和就是总人口的数量。当X1=X2=50%时,则Y2=Y1。设Y1=10岁,则寿命大于75岁的人平均寿命与75岁的差额Y2也应该为10岁,就是说现在应该看到大约有一半的人的寿命大于75岁,且平均寿命在85岁左右,超过85岁,乃到100多岁的人应该比比皆是。显然,这与事实相差太远。
那么如何估算某个瞬间人的平均寿命,才能尽可能与事实相符呢?这的确是个很困难的事。因为不断有人出生,有人死亡,活着的还能活多久?都难以估算。
下面,我试着给出几种计算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对固定人群平均寿命的计算
即将这固定人群的所有人的寿命总和除以这批人总人数,就得这批人的平均寿命。
例:某张姓家族(自一对夫妻开始繁衍),自1908年到2007年,100年间全部死亡人数(包括嫁出的张姓姑娘,不包括娶进张家的外姓媳妇)为100人,这些亡人的寿命总和为5873岁,则可得出该张姓家族100年来的家族平均寿命:
S=5873÷100=58.73(岁)
其中S为平均寿命,下同。
诸位读者也不妨用此法对自己的家族计算一下本家族的平均寿命,时间跨度越大,计算出的数字越准确。大家可以将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汇集到本文楼下,就可以从侧面看出我国过去一段时期的人均寿命了。
二、对固定时间段出生的人群平均寿命的计算
即将这固定时间段里出生的所有人的最终寿命加在一起,除以全体人数,就得出这期间人的平均寿命。这其实也是对固定人群平均寿命计算的一种特例。
例:小李村在1920到1935年期间共出生107人,这些人在2007年前全部死亡(必须是本村户籍,不论是何种原因,是否死于本村地界内),这些亡人的寿命总和6532岁,则小李村在这7年间的人均寿命为:
S=6532÷107=61.05(岁)
三、对固定区域人群的平均寿命的计算
将这固定区域在某个时间段内所有死亡人数的实际寿命的总和除以这些人的总人数,确定为这个区域当年的人均寿命。这实际也是对固定时间段人群平均寿命计算的一种特例。
例:周山化工厂2007年共死亡123人(必须是本厂正式职工,不论何种原因死亡,死在何处),这些亡人的寿命总和为7069岁,则周山化工厂在2007年的人均寿命为:
S=7069÷123=57.47(岁)
四、对某特定人群当前预期寿命的估算
前面几种都是对已经亡故的人群的寿命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出来的,这些数字是事实存在的,是准确的。但它们不能表示出活着人的平均寿命有多少。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预期平均寿命应该是针对活人而言的。为此我也给出一种估算方法如下:
几个假设:
1、这是一个有足够大的区域,比如中国。只有这样它才有足够的人口基数。
2、这个区域当年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死亡人口和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口(这两项死亡人口总和不要超过总人口的千分之一,因为每千分之一,大约影响人口平均寿命0.05-0.1岁)。
3、这个区域足够时间段内(应大于平均寿命周期)没有实行特殊的人口政策,人为控制人口的出生。
4、这个区域每年出生的人口总数是基本相等的,也就是这个区哉的各个年龄段的人数是基本相等的。(这一条是理想状态,如果考虑这一条,就永远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好在我们估算的是当前的预期寿命,只需使用当前的人口总量来估算即可。因此此条也可不作为假设条件考虑)。
5、设这个区域上年末人口总数为∑A,人均年龄为Y,当年死亡人口数为R,当年出生当年死亡的人口数为r。
则:
S=∑A÷(R-r)+Y (岁)
其中:
S:为这个区域上年度人口的平均寿命,即用上年人口现有平均年龄加上上年人口比当年死亡人数得出的商。
则:
S=∑A÷(R-r)+Y (岁)
其中:
S:为这个区域上年度人口的平均寿命,即用上年人口现有平均年龄加上上年人口比当年死亡人数得出的商。
(R-r):表示上年人口在当年实际死亡人数;
例:C国2007年末总人口为13亿人,平均年龄为35.10岁,2008年共死37562489人,其中新生儿当年死亡人数为517896人,则:
S=1300000000÷(37562489-517896)+35.10=70.19(岁)。
这个公式有几个特点:
1、区域范围越小,人口总量越少,估算结果偏差越大。反过来区域范围越大,或人口基数越大,估算结果就越准确。
2、人口年龄段越不均匀,估算结果偏差越大。反过来,人口年龄段越均匀,估算结果就越准确。
3、人口年龄段越年轻,估算结果偏差越偏大,而且是越大于实际情况。反过来,人口年龄段越大,估算结果就越准确。
希望有人用实际数据验证此公式,并将验证结果告诉我,便于我修正该公式。
有心的人可以偿试着用各种办法对人类的平均寿命进行估算,从不同侧面帮助国家统计部门为社会提供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参与社会管理,人人有责嘛。这就是我写本文的宗旨所在。
第3个回答  2016-03-18
其实平均寿命的统计很简单,在一定范围(一个市或一个省)在一年或几年中,死亡人的年龄相加除以他的总人数,统计工作在殡仪馆就可完成,按此计算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63左右,别的统计数据都是假的,千万不要相信。
第4个回答  2017-09-03
我认为一个地区当年的平均寿命应该是:本地区当年所有死亡人数的年龄总和除以当年所有死亡人数。这样算最准确,也好统计,到殡仪馆查一查就知道了。
但我估计这样算下来,我国的肯定不到75,有65就不错了,我在小区门口看到的讣告大部分是60多岁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