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来历(30字左右)

如题所述

“杏林”的由来

据传,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他晚年居住庐山脚下,为贫民百姓治病不收诊费,也不取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到其房后山坡上栽种杏树,以遗惠后人。他规定,重病治愈后植三五株,小病治愈后植一株,名为“康乐杏”,不到几年工夫,“康乐杏”遍布岭前岭后,郁郁葱葱。据说现在庐山的杏树,就是当年董奉的遗惠。

如今我们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医家,谓之“誉满杏林”或“杏林高手”,均语出此典。

“和尚”一词的由来

人们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此名如何得来?

原来,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归咎于各种欲望。因此,为了摆脱痛苦,必须寡欲,必须进行修行,忍受人间的一切痛苦。因而,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和”即忍耐、服从。“和”这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须遵守的,以“和”为“尚”,即是称职业佛教徒为“和尚”的缘由。

“座右铭”的由来

东汉书法家崔援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援自知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勉的,就叫做“座右铭”。

“青春”小考

“青春”一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它始于汉代,为文史学家刘向首先使用。据刘向《楚辞·大招》载:“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意即春季降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此后七百多年间,文人墨客用“青春”一词都是这个词意。如杜甫的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玄宗时期,诗人王维赋予“青春”一词新的含义,泛指人的青年时期。他写了《洛阳女儿行》一诗,其中有两句:“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于是,“青春”一词逐渐失去春季的词意,成为青年的代称了。

黎民与百姓渊源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时代,部落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在黄河流域当时集中着几个势力较大的部落,有黄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它们之间经过多年的征战和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炎帝族和夷族为辅的部落联盟,共同战胜了九黎族,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一百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一百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与黎民,意味着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