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常山赵子龙,吾乃燕人张翼德,轮到关羽为何就俩字?

如题所述


“子龙一身都是胆,更有仁心并义肝。士劝渠能和益土,百惊不动是人安”这是宋朝陈普所写的赞美赵云的诗句,名为《咏史下·赵云》。三国时候的英雄名仕往往会自报家门,再进行武打斗争。比如赵云经常说的就是“我乃常山赵子龙”,张飞经常说的是“我乃燕人张翼德”。这样的报名方法,大多数都是先加自己来自于哪个地方,然后才会进行报自己名字的环节。

但是这种报名字的方法往往也不是全部人都适用的,比如在关羽报出自己的家门时,只是单单两个字——“关某”。不过,关羽这种“另类”的自报家门其实是因为时期不一样,就如温酒斩华雄的时候,关羽称呼自己是“小将”。而在刘备和关羽一起合伙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关羽便开始换了称呼,从先前的“小将”变成了“关某”或者“偏将军”。


再后来,关羽向曹操投降之后,便用了曹操给他的敕封——“汉寿亭侯”。这样看来,关羽的称号还是短小精悍。按照其他人的称呼,关羽自报家门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吾乃河东关云长”。这句话看似也没有什么禁忌,也不是触犯了什么条例,那他为什么不用这个称号呢?“关某”这个称号为什么会一直跟随于他呢?难道河东不是他的故乡?

这让人十分匪夷所思。简而言之,这与关于早期的一些事情挂钩。公元184年,在刘备、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的时候,是在涿郡,而且刘备“出山”的原因还是因为刘焉招贤纳士。张飞的话,他原本就是一介屠夫,生在涿郡长在涿郡;关羽和他二人都不一样,他是在河东犯了点事情,逃亡到涿郡的,此时如果报上自己的家门,那必定不是件好事,相对于其他人来讲,他在身份这件事情上就很容易吃亏。

一个堂堂八尺男儿,因为惹上官司,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来处,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所以对于其他人的报家门行径,关羽是绝对不会做的。而且在当时能够大大方方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人,大多数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在他们当地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他们居住的地方也是给予了他们自信,对于自己的身份也是极为认同的。


就拿赵子龙赵云来讲,他一直在常山这个地方,而且当地平头老百姓都知道这个人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功绩,论影响力的话,也能排的上号。公元191年,当时的他带着自己的部下投奔过公孙瓒,而正好史料里有一些关于该次事件的记录,其中有一段描写赵子龙的外貌“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这句话是对赵云外貌的高度评价,而且里面的“义从”是指赵云手底下的一些人才,“吏兵”则是在当时旧社会中有着编制的官吏或者士卒,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公务员。这些人都是吃着国家饭的,拿着国家给的俸禄的。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赵云在当地的影响力,此时的他在报家门的时候加上“常山”二字,更让人觉得亲切。

还体现出了自己非凡的领导能力,甚至在碰到老乡时还能激起二者的共鸣,可以说这是一种地域象征化了。这样的自报家门也是具有一定的仪式感,赵云如此做也就自然而然了。再者,张飞这个粗人虽然在涿郡生活了多年,但是地位还是不高,相比起赵云来讲,张飞的名号不是特别响亮。但是他是一个屠夫,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卖肉的。


不过好在他为人果敢英勇,在当时他居住的小地方来讲,还是颇有名气的。除此之外,涿郡在当时还是属于幽州管理的,春秋战国时期还是燕国的根据地。该地处于北方地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经常会和北方少数民族发起斗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该处的男女老少都以习武为荣,战斗力十分强悍,民风也相对较强硬。

出生于该地的张飞也耳濡目染了这些“匪气”,再加上这人战斗力本就强悍,于是在与对手争斗之前,自报家门就会增加人们的印象感,相比起其他文绉绉或者平平无奇的开场话要有威慑力得多。公元191年,在跟了刘备之后,他的战斗力愈发增强,而张飞此时还任了别部司马,脸上更具有荣光。本来就是强者的他也变得更加强大,在面对敌人或者朋友时,报出的家门也能增加自身好感,更具有说服力。

最重要的是,张飞在说出自己是“燕人张飞”时,很明显的地域感扑面而来,也就是这个地域,让张飞的实力更加骇人。别人一听张飞是来自剽悍之地,立刻肃然起敬,冒犯什么的自然也是不敢的。这不仅仅是来自于地域的自信感,而且也是警告他人别强来硬犯。



从上面的赵云和张飞,我们不难看出,关羽一个戴罪之身,如果在与敌人争斗之时自报家门,那肯定都会鄙弃他,甚至可能会从心底里厌恶这个人。而且关羽自报家门的话,会令他想起当时那些不好的事情,自己在河东犯下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了,心里自然不是很开心,所以当别人自报家门的时候,他自然不会去揭露这些往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