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完善科举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如题所述

为完善古代的科举制,唐太宗扩大了国学规模,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 ,武则天开创了殿试武举。

1、唐太宗

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唐代的科举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二科最重要。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即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

2、武则天

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的重视科举,促成唐朝科举文章考试的进一步发展。武则天称帝后,还破例开了武科,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为武官。唐朝名将郭子仪即由武举进入仕途。

3、唐玄宗

唐玄宗时进士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明经科则注重考核儒家经义,内容以几部儒家经典为主,也分三场考试。第一场为“帖经”,第二场为口试,第三场为时务策。进士、明经通过上述三场考试,即可以“及第”,也即考中,从此便可进入仕途。

扩展资料: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2

为完善古代的科举制,唐太宗扩大了国学规模,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 ,武则天开创了殿试武举。

1、唐太宗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唐代的科举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二科最重要。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即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

2、武则天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的重视科举,促成唐朝科举文章考试的进一步发展。武则天称帝后,还破例开了武科,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为武官。唐朝名将郭子仪即由武举进入仕途。

3、唐玄宗唐玄宗时进士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明经科则注重考核儒家经义,内容以几部儒家经典为主,也分三场考试。第一场为“帖经”,第二场为口试,第三场为时务策。进士、明经通过上述三场考试,即可以“及第”,也即考中,从此便可进入仕途。

扩展资料

科举制社会影响

积极影响: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

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按照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

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讲,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八联如束股。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

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第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首先,这只是戏曲中的人物,据考证纯为子虚乌有,况古之帝王岂容如此欺君之人哉;其次,这也是个人的私德问题。)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8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完善科举制分别采取了以下措施: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2.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扩展资料: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参考资料:科举制度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8-17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2、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
3、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
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科举制度的特征:
1.从文化渊源上来看,科举制度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政策和精英治国的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3.就其发展轨迹和功能变迁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为国家选取良才的通途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桎梏。
4.从经历时间来看,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到清末废除,期间将近1300年的历史,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科举制度的意义:
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科举制度对我国历史进程以及世界的影响:
1.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2.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和文学艺术的的发展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3.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阻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潮的发展。
4.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的重要的影响。科举制度所流传下来的部分优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国和世界各国所沿用和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后改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代极盛时期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第4个回答  2014-06-29
唐太宗 :扩大国学规模 唐玄宗 :把诗赋作为进士科考试内容 武则天 :开创殿试武举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